文章与家风:唐宋八大家如何传承家风

2024-05-01 -

说起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我们总会想到“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的美誉与中国的文选文化密不可分。 八大家都有杰出的文学才华和德高望重的人格。 能够“承载真理”的文字,必定是仁义之人所写。 回顾这些文章,每个人的成功之路固然离不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但良好的家风和家训也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们将前往唐宋八大家族的“书香世家”,看一看、感受一下,了解他们的家风、家训。

“勤则有诗书,不勤则腹空”。 - 教导孩子勤奋学习,养成绅士人格

韩愈、柳宗元出生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盛唐已成为历史。 这对中唐时期的双星将并肩引领唐代古文运动。

韩愈是河南河阳人,自号“郡王昌黎”。 从第七代祖韩茂,到其父韩忠清,世代为官,政治声誉良好。 李白还为韩仲卿题写了“武昌宰相韩俊前去纪念碑”。 去纪念碑是古代很常见的碑刻。 一位官员离开后,当地百姓怀念他的恩情,常常请当代作家为他写文章。 官方行为和个人品格。 对于汉仲卿的德行,李白写得精辟,“利如春风,三月花开,奸臣克制手,豪门横看”,令人心驰神往。

韩愈三岁时,父亲去世。 他是由哥哥韩徽抚养长大的。 韩惠因劳累过度而早逝,韩愈由守寡的嫂子照顾。 童年的艰苦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也造就了韩愈坚强的性格。 ,不屈不挠。 他把《去歌颂》的拓片挂在书房的墙上,看着,心里一直想着。

韩愈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在《金学说》中说“技出于勤,废出于玩;行出于思而成,毁于随”。 他一贯重视家庭教育,致力于将勤奋好学的家风传承给子孙。

韩愈多次告诫儿子韩昌,一定要好好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成为君子。 韩愈曾给韩昌写过一首诗:“人之所以为人,是腹中有诗书。勤奋就有诗书,不勤奋就有诗书。”肚子空着。” 读书是美好生活的基础。 “学问藏于身,身内有余”。 同时,他教导儿子不要依赖父辈的成就,而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所以他说:“君子与小人没有关系。”

与韩愈同朝为官、互相勉励的柳宗元出身于河东名门刘氏。 他的祖先从魏晋到隋唐,人才济济。 河东刘氏之所以能兴盛数百年,与其深厚的家学是分不开的。 冯导师。 柳宗元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他四岁的时候……家里没有书,他的妻子就教了他十四首古诗,全都是讽刺诗。” 柳宗元四岁时,母亲卢开始教育他。 。

其父刘震对柳宗元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刘震当时以文章闻名,而且为官清正。 他在担任监察御史时,曾因秉公执法、审理地方官的继承案而得罪权贵。 被降职了。 柳宗元在多篇文章中强调了刘氏对家风和家教的重视,如“天下德行,诚信孝顺,至于江边,士人颂扬家风,将归燕”; “美德”; “家风纯正,源于儒家思想”。 言语中流露出柳宗元对家风的认可和自豪。

柳宗元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柳氏家族的传统。 他造福永州、柳州等地,恩宠长久。 他一生为官清正。 他去世后,他的家人处境困难,无法负担后事。 最后,他的朋友们支付了葬礼费用。 柳州人民为纪念他修建了柳侯祠。 千年过去了,这里绿意盎然,微风徐徐。

“为官当清”——告诫年轻一代做官要清正廉洁,严于律己

在中国文化史上,如果说孔子与老子、杜甫与李白的相遇是日月相会般的辉煌,那么当欧阳修第一次看到韩愈文章的片段时小时候在玩伴家里的时候,他就像小溪遇上了大山。 久久萦绕,小溪化作江河,浩浩荡荡地向东流去,终于开创了宋代散文的新风采。

欧阳修小时候的生活非常困难。 他的父亲欧阳观在他四岁时因病去世。 其母郑氏性格坚强,极力教导欧阳修。 因为家里穷,母亲就用笛管当笔,教他在沙子上写字。 ,留下了“画草育儿”的美丽家教故事。

郑还给他讲了欧阳修父亲的故事,教导他要效仿父亲的公正和勤勉。 后来欧阳修为官时,因仗义而被贬。 他跪下哭,生怕伤害母亲。 母亲安慰他,说他不怕苦。 后来欧阳修再次被贬,他的母亲坦言,他要做的就是凡事问心无愧。 欧阳修不负母亲的期望,一生致力于学问、教书,为人清正廉洁。

欧阳修有意传承优良家风,写下了《教论》、《与十二侄子》等多篇家书。 他的言语含蓄,影响力大,影响深远。 他在《教论》中写道:“人性因事而变,不学则弃君子而成小人,诸君不思虑吗?” 他强调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告诫年轻一代要努力学习。 磨砺品格,提高道德修养。 他在《与十二侄子》中说:“昨天我在书上说要买朱砂,我不要这个东西。当官就应该诚实,何必买官位上的东西呢?” ”。 欧阳修坚决不肯孝顺侄子。 他善意地教导侄子严于律己,爱护瓜田、李树。 他还教导侄子时刻小心谨慎,并说:“我在官场时,除了吃的喝的,从来没有买过任何东西,你可以以此为戒。” 保持简单的风格。

“当初,都说杜玄然如百鸟一只鱼鹰。” 这是欧阳修第一次见到曾巩时的评价。 欧阳修喜欢这个弟子,不仅因为他的文采,还因为曾巩性格沉稳,不骄不躁。 曾巩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 祖父曾植尧为户部郎中,父亲曾宜瞻为太常郎中。 他们两人都以诚信而闻名。

据《南丰县志》记载,曾志尧请假回老家探望母亲时,母亲便设立了一座酒园。 亲戚们见曾稚尧衣着破旧,下人瘦弱,便议论纷纷。 但他的母亲却说:“看到我穷困潦倒,是我的荣幸。如果货物被盗,我会担心。”还有一次,曾稚尧见到宋太宗,太宗说国库已满,非常高兴。但当时有些地方正遭受干旱,曾志尧委婉地说:“一夜秋雨,才叫富贵。” 因此,曾南风被誉为“秋雨大师”。

曾巩的父亲曾宜瞻曾任台州如皋县、忻州玉山县知县。 在任期间,惩恶扬善,赈灾济民,有许多政绩。 后来曾宜瞻被诬陷,但他失去了官职,平静地写作。 曾宜瞻去世时,曾巩尚未考中进士,家道中落。 他无奈,只能辍学回到家乡。 他孝顺继母,一心抚养四个弟弟、九个妹妹。 曾巩这一生坚持了十年。

曾巩在困难中“励志,坚忍,广见”。 他对待弟弟们就像兄弟、父亲、老师。 他细心教导他们,严格督促他们的学习。 最终,他的家族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曾巩曾写有《学堂记》、《南轩记》两篇。 他用自己的话说:“余住在简陋巷子里的一间破房子里,衣服多余,米饭多,苋菜汤一碗,隐隐约约平静。这就是他实现自己的抱负而等待的原因。” “夜”;“不肯改变人世间的殿宇高贵,万倍的富贵”,这表达了他安于贫穷,修身养性的志向。也是曾氏忠孝修身的家训的恪守和传承,子孙辈出,成为名人。

王安石比曾巩小两岁,但他考进士却比曾巩早了15年。 王安石少年时随父亲周游列国,接触现实,开阔眼界。 其父王邑曾任吏部尚书、判官、县令、太守、通知县等地方官职。 他的一生都是“不成功”的。 王邑处理政务时,“仁政而信,长年不曾鞭打人”。 在家教育晚辈时,他“从不怒鞭子弟,每次都从容饮酒,这是陈小题的仁义之本,古今存亡之理,非常贴切”。 ” 这种耐心细致的教育指导和对历史的深入剖析,对王安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也直接影响到了他对后辈的家庭教育。

《百川学海》记载,王安石要求儿子王裕向弟子求教,必须是一个学识渊博、品行端正的人。 有人说他们只是教孩子读书写字的小学老师。 恐怕他们不必要求这么高吧? 王安石曰:“先入者为师。” 他写了《商仲永》,用生动的事例强调后天教育、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王安石曾给孙子题诗:“南山新长的凤雏,不似画中锋利,少时爱梨栗子,长大后读五车书”。 他勉励子孙后代要注重读书,成为有知识的人。

“以此法入道,总令人渴求,以此法求进,总令人惊愕”——一砚凝聚传家经验

汉西狭颂碑在何处_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_西狭颂碑高清

“孩子晚上在梦中玩耍,就像一个男孩被父亲和老师吓到责骂一样。” 伴随着一阵阵海浪,儋州六十多岁的苏轼从睡梦中醒来。 他还梦见小时候父亲检查他的作业。 场景。 苏轼醒来后感叹那种感觉就像鱼咬钩一样刺激,但也正是这样培养了我读书的习惯,成为我一生中最执着、最有趣的事情。

苏轼的父亲苏洵在《二名子论》一文中写道:“师师,我怕你,但我不表现出来”;“师师,我怕你,但我不表现出来”; 他讲述了苏轼和苏辙名字的由来,并根据两个儿子的不同性格表达了希望、担忧和提醒。 写这篇文章时,苏洵39岁,苏轼11岁,苏辙只有8岁。 年龄。 这些有趣的故事反映了“三苏”家庭生活的日常细节。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席。 人们在称赞他们的文学才华时,往往忽视了他们的勤奋学习。 苏轼的祖父苏胥是一位慷慨解囊的人。 他曾说过:“我要子孙读书,但不求富贵”。 《三字经》有“苏老全,二十七。 始发怒而读书”,指的是苏洵的勤奋努力。 读书与晚熟的故事。 苏洵特别注重子女的教育,教得很好。

据说苏轼和苏辙年轻时贪玩,不爱读书。 苏洵试图引导两个儿子在玩耍时能看到的地方读书。 两个儿子见到他,他就着急地故意把书藏起来,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好奇心逐渐引导他们爱上阅读。 苏洵还经常带着两个儿子拜会名师,游学增长知识。

除了苏洵的言传身教之外,苏轼和苏辙的母亲程也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劝丈夫上进,教导孩子学习,勤俭持家。 有一次,程教苏轼念诵东汉忠烈范庞的故事,因直言不讳得罪权贵,被迫流亡,告别母亲。 苏轼又问母亲:“如果石变成庞,程夫人也会允许吗?” 程夫人很高兴,回答道:“你可以是庞,但我就不能是庞的妈妈吗?” 还有一次,苏家有人。 人们发现地下露出了一个瓮,里面可能藏着金银,但程家不为所动,命人将坑填平。 他们告诉众人,这是他们前辈埋的,不属于苏家。 没有人被允许把它挖出来。 。 这不禁让人想起苏轼在《赤壁赋》中所写的:“天地之间,万物皆有其主,若不是我自己的,我亦不取。”

苏轼努力总结自己的家风。 他不仅经常讲述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的故事,还通过书信、诗歌等形式教育后辈。 苏轼出仕时,送给长子苏迈一块砚台作为礼物。 砚底刻有铭文:“有了这个,你就永远进取如渴;有了这个,你就永远求进惊奇。有了这个,你就永远思念我;你用这个,你会永远想着我;你会写下“我永远想着监狱里的生活”。他终日拒绝客人,亲手编辑、校对、整理书籍,这是他心中的传家之宝,他曾写下一首诗:“真田馆教诗书传。金玉“家定骨灰”。 苏辙的孙子苏辙曾将苏辙语录写成一卷,取名《栾成遗言》“以示后人”,这也是苏氏家风和家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家的传统还在苏轼和苏澈两兄弟之间慢慢流传。 苏辙出使契丹时,苏轼写下了《送子出使契丹》,谆谆嘱咐。 出于关心,他鼓励苏澈要谦虚谨慎,不辱使命。 苏轼非常喜欢这泉水,想喝它,但他担心他的追随者会偷偷喝这泉水来欺骗他。 苏哲趁机提醒他,“谨防欲多则欲多,欲少则简”,并询问哥哥有没有审视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 兄弟情深沉,一生坚定不移。 这种相互引导、相互升华、相互成就的感觉令人感动。 家风如一轮明月,照耀着三苏,矗立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顶峰。

八个家族生长在山水之间,使他们一生受益的家风家训并不局限于各自的院落,而是通过他们的事迹和文章代代相传,渗透到了社会中。中华文化的血脉。 (蔡相龙赵芳)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