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石井草铺围老宅是郑成功故居吗?专家学者基本确认
专家学者正在研究郑成功家族的相关史料。
20日至22日,第五届南安国际郑成功文化节将在南安举行。 17日,郑成功文化研究会学者及厦门、泉州、南安郑氏家族成员齐聚石井,召开郑成功故居考察研讨会。
经过专家学者现场考察和讨论,基本确定石井草铺围老宅为郑成功家族故居,为郑成功祖父郑世标所建。 郑成功部落将对故居进行修复,并启动相关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程序。
专家考察草圃围郑家老宅
17日,在石井镇草铺围一处老宅内,大厅的桌子上摆放着郑氏家谱、郑成功夫妇画像、郑氏先祖墓志铭等一系列文物。 厦门、泉州、南安等地文物专家学者不时研读、讨论。 历史资料详实、内容丰富,让所有参与者大开眼界。
“郑成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南安石井人,那么,石井镇有郑成功故居吗?在哪里?” 郑成功纪念馆原馆长郑聪明告诉记者,很多游客参观完郑成功纪念馆后来到这里。 最后,他们会问他问题。
“郑氏兴盛于石井,石井应有郑成功家族故居。” 郑崇明说,为了进一步深化郑成功故居的论证,石井郑成功宗亲会特意邀请了多位郑成功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到石井草铺。 我们最后参观了该遗址,揭开历史之谜。
当天,厦门、泉州部分历史专家进行调研,采访多人,查阅相关史实和家谱。 经过反复分析讨论,他们得出结论,石井草铺围老宅是郑成功一家的故居,是郑成功的祖父郑世标所建。 郑芝龙和他的叔叔们就是在这个祖屋出生和长大的。
这座老宅为三进大屋(即深井、大厅、后堂),东为警卫室,西为书房。 整个房子的面积有3000多平方米。 目前,除故居低顶、深井仍保存完好,堂石仍保持原貌外,其他房屋均已受损。 目前,郑家后人仍居住在老宅中。
古籍和文物证明,老屋是郑成功家族的故居
如何证明这座老房子是郑成功一家的故居呢?
“明代的宅邸是按照官职建造的,不同的官职,宅邸的规格也不同。老宅大厅的石头长14.67米,比献帝的石头长1米多”在闽南著名的古建筑中,这是身份的象征,“显然这座房子的主人是忠贤博士建造的。”古建筑专家刘志成分析说,当时是郑成功的祖父郑时任职。作为一名将军。
此外,石井恩平太子祠管委会主任郑欣欣表示,几年前从老宅清理出来的文物中,有一个称重的重量。 它由花岗岩制成,重8公斤,呈圆柱形,两侧对称地标有“西亭”。 ”刻有“泉和”二字。据说,这个砝码必须配备一根1.6米长的秤梁,可称重约200公斤的物品。这是郑芝龙当年进口并装运的重量。在国外做生意。
当时,书房里还清除了一枚“解桂熙印”的方形印章,而1910年,日本天皇派钦差大臣关森根到石井参观郑成功陵时,同伴们写下了郑成功的《礼制》。 《、乐、服、令》》一首诗的书法。 此外,还有300多年前用于祭祀陵墓的石臼、马槽(含残片)、一套酒器等文物。
遗址中陈列的明末本古书《南安石井郑氏族谱》曾记载:“项廷植公长子,号郑芝龙,被封为前太公。督军……剩下的儿子明森是日本翁氏出身,他是第一个带领皇帝的外国商人将这个带回家的……”
“‘今日带回家’是指郑芝龙将郑成功带回石井老家,祭祀祖先,并在此居住。” 南安市郑成功学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徐清芳解释道。
呼吁国内外力量恢复郑氏古宅原貌
今天,两岸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更需要弘扬郑成功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泉州郑成功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世杰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挖掘、丰富相关文史资料,拓展其文物的深刻内涵。
郑欣欣告诉记者,这座老宅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清朝实行“海禁”、“边迁”时屡遭破坏。 郑经西征后,听说古宅的情况,遂出资修复。 由于当时战乱频繁,至今尚未恢复原貌。 新中国成立后,老宅仅正殿屋顶尚能抵御风雨,下屋屋顶较为完好。 其余的都快塌了,只剩下宅基地了。
清明前夕,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新桥村郑氏家族30余人回到祖籍石井镇祭祖。 当时,他们提出可以召集海内外郑氏宗亲,组织宗族力量,共同修复郑成功故居。 这与石井郑氏的心愿不谋而合。
“再过几天,国际郑成功文化节就要举办,届时海内外郑氏家族成员将齐聚石井,共话成功。为了保护郑成功故居,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郑成功故居之一。”是研究郑成功及其家族的重要证据,我们本着修复旧居的原则,拟对故居进行修复。” 郑欣欣表示,他们将筹集资金,号召海内外郑氏家族成员参与故居修复,恢复郑成功故居原貌。 同时,他们还将启动“郑成功故居”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程序。 (记者 庄晓丽 文/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