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皇室隐居晋江700年:一个王朝的千年之梦
杏塔村古韵盎然、民风淳朴,是一座具有700年历史的皇家村落。
源自中原的宫廷文化
影响了晋江的民俗习惯
如果700多年前赵宋皇室没有移居晋江,今天的晋江会是什么样子?或许这里的人们听不到古老的南音,也看不到精致的婚丧礼仪。
宋朝南迁泉州时,赵匡胤皇室嫡系来到晋江,带来了中原宫廷文化。许多皇室成员都自带戏班和永嘉戏曲,在家中演戏唱歌跳舞自娱。戏班多由青壮年男女童组成,晋江人称其为“戏子”或“七子班”。这些音乐与闽南地方音乐相互渗透、融合,产生了南音。一些戏班分散在民间,与下南戏、上鲁戏等并存,互相影响,逐渐演变为梨园戏。因此,“七子班”又被称为“小梨园”。
文史专家年良图介绍,流传至今、颇具地方特色的南溪剧(梨园戏)、南音、南拳(太祖拳)等,都是由移居晋江的赵氏家族带来的;而晋江的一些民俗,如婚丧嫁娶讲究礼仪、隆重等,也与当时赵王室生活的影响有关。
据《南外天元赵家谱》记载,南宋灭亡后,叛将蒲寿庚灭掉了晋江赵王室,以致后来的赵王后裔制定了53条“家规”以汲取教训,告诫子孙后代“家中不可夜饮乱妆,不可以木偶待客,大不宜。又不可教孺子弟学歌唱演戏跳舞等轻浮行为”。
一个王朝的千年梦想
青阳成为赵氏家族在闽台的祖籍地
转眼间数千年过去,那么多往事都消散在烟雨之中。青阳山脚下曾是皇室之地,但在元军的追击下,这些龙凤后裔隐藏身份,远逃。在过去的青阳,赵家是名门望族,但现在这里已不剩下赵家一族。据考证,在晋江的青阳赵氏后裔有两个,一个在安海杏塔村,有2000余人;另一个居住在金井双兵,不足200人。翻看安溪、惠安、南安、金门、澎湖等地赵氏族谱,可以发现,这些地方的赵氏族人大多来自青阳。
20年前,泉州赵宋南外总政司成立了寻亲团聚赵氏研究会,兴塔村的长者也参与其中。后来,他们年事已高,行动不便,逐渐与研究会失去了联系。5年前,吴鸿熙联系上了赵氏宗亲会,兴塔赵氏后裔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吴鸿熙十分珍惜与台湾同胞的交往。2008年秋天,吴鸿熙家迎来了一批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来自台湾省赵氏宗亲的赵秋荣、赵文华等人。他们查了家谱后,惊喜地发现,原来他们都是青阳赵氏宗亲。
“宋末元初,青阳赵氏家族为避元朝而出逃,有的迁往金门、澎湖等地。”吴鸿熙说,台湾赵氏自宋太祖以来,已传40多代,而青阳赵氏一脉仅传30多代。目前,晋江赵姓人丁寥寥,台湾同胞和全国各地赵氏族人到青阳寻根,往往空手而归。近年来,在泉州赵宋南外总政司研究会的帮助下,兴塔村已成为台湾民间寻根的重要一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