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陵未解之谜:清朝被盗的陵墓有哪些?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其296年的历史中,修建了无数的皇家陵墓。 其中“清东陵”规模最大,现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关于庆帝陵有很多传说,也有很多至今难以解开的谜团,包括三起疯狂盗墓案、不死女尸之谜等等。
关于清帝陵,有很多传说。 以下是乾隆皇帝陵墓发掘过程中的一些未解之谜。
三起疯狂抢劫案
第一次抢劫
1928年,清朝灭亡十七年,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孙殿英犯下了第一起唐岭劫案。 案件事实大致如下:时任奉军二十八军某连连长的马福田是河北遵化人,早已觊觎东陵的地下宝藏。 当时,他正随部队驻扎在马兰峪,于是暗中与当地惯匪王绍义勾结。 准备好采取行动。 不料他们的野心被驻扎在四十里外马兰峪的孙殿英察觉。 事实上,孙殿英对东陵觊觎已久。 肥肉怎么会落入别人嘴里呢? 孙殿英立即命令师长谭文江带兵进攻马福田。 两军在马兰峪展开激战,马伏田最终战死。 士兵寡不敌众,狼狈而逃。 于是,谭文江率领“常胜军”进驻马兰峪。 他们以军事演习的名义实施戒严,封锁信息。 交通被切断,七昼夜之内,随葬品最丰富的乾隆帝裕陵和慈禧太后的普陀玉鼎东墓被盗,地上地下的财宝全部被洗劫一空。 盗墓事件发生四十天后,身在天津的清朝皇帝溥仪紧急派宗室官员前往东陵,处理被盗陵墓的善后事宜,并对抛尸进行第二次埋葬。 这起抢劫案震惊了中国和世界。 尽管溥仪强烈要求缉拿盗贼严惩,但因孙殿英大量贿赂民国政府要员,此案最终不了了之。
第二次抢劫
1945年8月,日本投降。 当年下半年和次年初,东陵地区的民主政权尚未正式建立。 政治暂时真空,一些不法分子和土匪趁机制造了又一起震惊中外的东陵大劫案。
此次被盗的陵墓包括康熙竟陵、咸丰定陵、同治惠陵、慈安陵。 盗墓数量和损失惨重首次超过。 这次盗劫前后,其他陵墓也相继被盗,陵区以外的大量陪葬墓葬几乎无一幸免。
第三次抢劫
第二次抢劫案发生后,尽管政府严厉打击,但仍有一些人沉迷于犯罪,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 1949年,唐岭地区一些不法村民丧心病狂,对盗墓进行了全面“扫荡”。 所谓“扫仓”,就是对地宫进行第二次搜查,防止财宝遗漏。 经过这次扫仓,幸存的文物,特别是地宫金井里的宝物全部被盗。
这三起盗窃案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 它给子孙后代造成的物质损失和精神仇恨将是无法挽回的!
打开裕陵地宫
1956年,国家对定陵进行了发掘。 这实际上是为发掘明永乐皇帝长陵而提前进行的试掘。 不过,这件事在当时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随后,全国掀起了盗掘帝王陵墓的热潮。 为此,明定陵地宫发掘不久,在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的共同提议下科学界人士(当时两人都反对发掘定陵),国务院下发了“停止挖掘所有皇陵”的文件。 然而十多年后,乾隆皇帝又有了开裕陵的举动。
1975年6月的一个星期日,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王野秋偕夫人参观清东陵。 说是巡视,实际上是一次暗访工作,所以事先并没有通知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县和东陵看守所。
清东陵虽然有15座陵墓,但当时只有慈禧陵开放,游人很少。 当时,东陵保管所的办公室和接待室设在慈禧陵的神厨内。 王野秋夫妇一进入参观区,就被经常来北京进出国家文物局大门的谢九增认出了。 他赶紧把王主任夫妇请进会客室,休息了一会儿,就在乔青山主任、谢九增的陪同下,参观了慈禧陵。 参观结束后,乔青山向王主任汇报了工作情况,并重点思考了开设裕陵地宫的想法。 王主任认真听着,但没有明确表态。 王野秋先生是当时国家主管文物工作的最高官员,也是国内外著名的文物专家。 他询问开御灵地宫需要多少钱。 相关人员回答说2万元就够了。 王主任点点头,当天就回北京了。 谁也没想到,王野秋离开后的第七天,国家文物局就拨出了两万元。 不久,河北省文物部门派人对裕陵地宫的开园进行监督指导。
女尸之谜
1928年8月,东陵劫案发生后,溥仪派载泽、其龄等人前去处理善后事宜。 他们在清理玉陵地宫的时候,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女尸。 这件事在东陵时期参与清理和埋葬的清朝残臣所写的日记中都提到过。 根据这些皇室成员的判断,这具女尸就是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皇后,死时49岁。裕陵地宫的六位墓主中,有的死在她之前,并被埋葬。有些人比她死得早,而其他人却比她死得晚,埋葬得也晚。 有的比她年轻,有的比她年长。 为什么其他五个人都化成了一堆白骨,而她的尸体却完好无损,没有腐烂,看起来还活着? 至今仍无法解释。
水的奥秘
裕陵始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 地宫建成当年就出现渗水现象。 乾隆皇帝曾命大臣三和等人加紧修缮整修,费了一番功夫才解决问题。 是年,葬孝贤皇后、惠贤妃、哲敏早妃。 乾隆二十二年和四十年分别安葬淑嘉妃和灵宜妃(后追谥孝仪皇后)。 。 嘉庆四年(1799年)九月,乾隆皇帝正式下葬。 47年来,地宫从未出现过渗水现象。 由此可见,乾隆十七年整顿地方官员是非常成功的。 然而,1928年玉龄遗体重新安葬时,地宫内积水已达两米多。 裕陵地宫自1978年启用以来,盛夏雨季必须每天抽水,否则水会渗出上升。 裕陵地宫为何会积水? 是什么时候再次出现渗水的? 这些都没有找到答案。
浮棺之谜
裕陵地宫每具棺材的四个角处,都有一块重达数百公斤的龙山石,将棺材牢牢地固定在棺床上。 龙山石下部突出的四棱榫,根细头粗。 将榫头插入石棺床上的长方眼中,并向相连的方眼推去。 由于方眼开口小、底大,龙山石被牢牢地固定在棺床上。 龙山石上刻有纵横的凹槽。 棺材的垂直边缘卡在龙山石的纵向凹槽中,棺材底部突出的水平边缘被龙山石的水平凹槽压紧。 这样棺材就无法升起,也无法前后左右移动。 然而,当孙殿英的土匪进入裕陵地宫时,却发现乾隆皇帝的棺材并不在棺床上,而是挡在了第四道石门上。 既然棺材的四个角都被龙山石牢牢压着,怎么能浮起来呢? 至今仍令人费解。
裕陵地宫石柱之谜
现在裕陵地宫的前三座石门各由四根巨大的方形石柱支撑,共有十二根石柱。 人们一看就知道这些石柱原本并不存在,而是后来加上去的。
如果原本有石柱的话,这口巨大的棺材根本无法进入地宫。
为什么要支撑这些石柱,又是什么时候支撑的?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前三座石门的上门槛以及上面的门楣、门簪都有不同程度的裂纹。 第一道石门尤为严肃。 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这12根石柱中,第一石门内侧的两根,第二、第三石门上的八根,均是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古建队于1989年竖立的。 还有第一道石门外的两根石柱。 封顶日期仍未知。
1928年,孙殿英的土匪抢劫陵墓时,他们不肯支撑石柱。 难道是溥仪派来的东陵善后大臣? 这种可能性很小。 因为在东陵余波的过程中,他们每个人都保留了详细的日记,甚至记录了一些琐碎的事情,但是关于支撑石柱的事情却只字不提。 1975年裕陵地宫启用时,这两根石柱就已经存在了,更不用说清东陵文物保管所的屋顶了。
由此看来,这两根石柱只能是清代遗物,而且只能在乾隆入葬地宫之后、地道填平之前的几天内才能支撑起来。 这是因为乾隆下葬前的嘉庆四年(1799年)七月,修建裕陵地宫坑道的斜坡时,就计划修建夯土。 然而,负责该工程的大臣绵轲发现,“一楼的石门上铺满了夯土”。 恒安石坎上已经有两条裂缝和斜线了。”为了避免震动,皇帝被要求将夯土建筑改为砖铺地,这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隧道砖铺地。
嘉庆皇帝不会忽视石门上坎上的裂缝。 然而,乾隆帝下葬后,绵仪、弘前、特青娥、承霖向嘉庆帝奏报“恭修填裕陵园宫门洞,筑琉璃照壁等”。 没有提到顶点。 是根本没有人支持,还是因为事情太小,不需要写进奏折? 我们不知道。
这两根石柱究竟何时竖立,至今仍是一个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