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李玄镜碑》精拓全图
颜真卿《李玄镜碑》(下半)
《李玄镜碑》全名是《附唐茅山广陵李俊碑铭序》。 该碑原立于江苏省句容县茅山雨辰寺。 据《碑刻石集》载:“碑已残,高约一尺,宽三尺二寸,厚一尺四分,四面刻刻,正面十九行,背面,每面四行,三十九字,隶书“古代刻碑的一般做法是先用红笔在右侧写下铭文,称为“数丹”。 ”或“勇旦”,然后雕刻师根据字迹进行雕刻。 一般以碑额为题,碑顶为碑顶。 (正面)为正文,碑阴(背面)面(左右)为题名。 可能是碑文太长,也可能是碑主人事迹太多,故意把碑的四个面都刻了,所以被称为四面碑。
据说,早在乾元二年(759年),颜真卿出任嵊州刺史时,就曾致函茅山,表示“崇尚道教”。 李含光吩咐魏景照大师回答。 颜真卿原本想隐居山林,但最终“违背夙愿,流浪郡县,而无尊道”。 后来他出任湖州刺史时,路过茅山,得知含光已现。 他感慨万千,题写了“附唐茅山宣景先生碑、广陵李俊碑”。
此碑立于大历十二年(777年)。 破于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 明嘉靖三年(1524年)被燧石击碎。 清人方若在《校碑随笔》中说:“此碑十四石,半字共四百六十一字。” 他还说,《乾隆壬子王家门指一图》游览的石碑只有二十三块,但总共半字仍有一千六百多字,全碑有五百六十多字,两百多字。句容战乱后文字遗失,同治丙寅、遵义赵氏得十五石,共一百九十七字。遗失三小石,共十五字,转任人扬州章。又游览了两块石碑,迁至书院,共279字……今日茅山所有碑刻皆过刻,笔画细弱,缺乏鲁公的刚健气概,更有更多。字符错误超过 70 个。” 南宋早期拓片为清代李宗翰在临川所收藏。 文字稍有不全,由火候本补充。
《李玄镜碑》雄伟壮丽,古朴苍劲,有追逐之势,兼具篆书、隶书风格。 笔画笔直飘逸,圆润有力,笔画疏密得当,规整稳重。 文笔深沉含蓄,节结开敞舒展。 正如梁杰在《程金斋集文录》中所说:“颜鲁公茅山的《李玄镜碑》,清秀圆润,有篆意,与《元慈山碑》相似。乍一看,很散很拙,很多参差不齐,但其实古义是可以达到的,这是《肖像赞》和《中兴赋》所不能及的。 《李玄经碑》(梁辰《成金斋记文录》。),初学者无法学习,故不如《多宝塔碑》、《颜钦礼碑》有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