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为什么是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
据《岁诗百问》载:“此时,万物清明,故名清明。”
清明时节,天气转暖,正是春耕播种的好时节,也是惜春、纪念逝者的绝佳时节。
唐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尊敬亡灵、缅怀祖先、加强亲情的孝道传统,允许民间延续寒食节扫墓祭祖的习俗至清明,从此清明开始具有节日的性质。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长沙县志》记载:
清明节,人们到祖先的坟前祭祀,供上酒菜,放上纸钱,除掉坟上的草,铺上土,这叫扫墓。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善化县志》记载:
清明时节,人们给祖先扫墓,用天然纸包裹竹枝,称“春条”,插在坟墓上祭祀。
清明节是一个与丧葬习俗有关的节日。据记载,古代“筑坟不筑冢”,即只挖坟坑而不筑冢,所以书中没有扫墓的习俗。后来,人们筑了坟,才有了扫墓的习俗。
秦汉时期,祭墓已成为必不可少的祭祀活动,据《汉书·颜延年传》记载,颜延年虽然远在千里之外,但每逢清明时节,他都要“回东海扫墓”。
从此,寒食节扫墓便合法地成为正式的祭祀、扫墓仪式,王亲贵族也加入到寒食节扫墓的行列。
要开墓,就不得不提到纸钱。纸钱是古人祭祀、丧葬、扫墓时用来祭拜鬼神的“鬼钱”,所以又叫鬼钱。一般是把白纸剪成铜钱的形状,或者扔在野外墓地里,或者为死者焚烧。民间把这叫做撒纸或者烧纸。
《史记·虐臣传》中有关于纸币的记载:“有人将孝文帝花园中埋藏的钱财偷走了。”
由此可知,早在汉代就有使用纸钱的习俗,魏晋以后,南齐时期,人们普遍改用纸钱祭祀神灵,此习俗一直流传下来。世间万物瞬息万变,昼夜更替,但寒食节开墓习俗却如朝露春草,年年如一。
至隋唐时期,寒食节的主要活动逐渐演变为祭祀祖先、扫墓等,影响到千家万户,而为纪念介子推而禁烟、禁食寒食的习俗则被搁置一旁。
寒食节开墓的习俗,已演变为世界第一个重大纪念日,天下人民在这一天共同祭祀、九源焚帛、行孝、享鬼神之食,因为灵魂连着祖先血脉、根连着血肉。
从古至今,上坟祭拜逝者是我国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的一项重要活动,主要包括贴纸烧钱和修缮坟墓两个方面。
在唐代以前,我国已有焚烧纸钱纪念死者的习俗。但因为寒食节禁火,坟墓上不能焚烧纸钱。于是人们便在墓地里或墓地旁的树上插或挂纸钱。也有人用小石头压在坟墓上,以示子孙给祖先送钱。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古人认为,如果祖先们所赐的物品没有被烧毁,他们就无法进入另一个维度,当然食物除外。
在我国,从古至今,无论是宗教还是民间,都有烧香或者烧纸钱的习俗,纸钱如果不烧掉,阴间的祖先就用不上。
清明节是我国三大鬼节之一,另两个分别为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鬼节”是纪念死者的节日,与祭祀天地诸神的节日相对应。
清明节的参与者是全人类,上至君王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在这一天祭拜祖先的灵魂。
自唐代起,朝廷便赐官员节假日回乡扫墓,参加扫墓活动的人数不限男女,往往全家出动。这样,清明节前后的扫墓活动往往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活动。一连数日,郊野间人来人往,规模极大。
清明节的主要纪念活动是扫墓,涉及千家万户。但除了扫墓,历史上的这一天还有一系列其他的纪念活动。
首先是皇家祭陵,这一活动的礼仪在各个朝代并不一致,比如公元639年,唐太宗祭陵,规定皇帝参拜陵墓时,要在陵墓五千米以外的地方设座椅和斋房,还规定从皇帝到太祖陵墓的各族祖先都要在寒食节祭祀。
除了皇家的墓祭之外,寒食节、清明节期间更为隆重的祭祀仪式就是祭孔林。据《山东通志》和《曲阜县志》记载,曲阜的孔林是孔子的墓地,此地天赐良缘,清净睿智。
历朝历代规定这里的祭祀期为每年两次,即春季寒食节和冬季十月一日,葬礼由孔子后代衍圣公主主持。
除孔林外,在曲阜城东十余公里处还有齐圣林庙,是孔子父亲的埋葬之地。这里规定每年要祭祀两次:春季清明节和冬季十月初三,也是由衍圣公主供奉。
由此可见,清明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民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作为鬼节,主要祭拜祖先和逝去的亲人,表达祭拜者的孝心和对逝者的怀念。清明节是鬼节,但通常不称为鬼节,因为它主要祭拜善鬼、家鬼或至亲的亡灵,以表达孝心和亲情为主。农历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的另两个鬼节也是祭拜恶鬼和野鬼,以安抚鬼魂、防止鬼魂作祟为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