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丧葬礼仪_丧葬礼仪及禁忌(二)
参加丧葬礼仪_丧葬礼仪及禁忌
人死的时候有很多禁忌。白族忌讳老人在没有亲人在场的情况下死去。他们认为,老人死在亲人怀里,是报答养育之恩的最后机会,俗称“接一口气”。汉族还忌讳无亲无故的死亡,认为这样的死亡不会给灵魂带来安宁。河南地区严禁死在原房内。 “隔梁断气”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办丧事时,必须买一只活公鸡,随棺材抬出,以破厄运。满族人忌讳死在西康或者北康,因为北康更大,西康更贵,所以死在这里是不吉利的。人快要死的时候,必须搬到南炕。河南有句俗话:“死时不喘气,来世难投胎”。当人快要死时,必须立即除去毡子,否则死者将转世为马、牛、羊或其他毛茸茸的动物。民间对于死亡时间和年龄也有禁忌。在中原地区,最忌讳在正月初一至十七之间死亡,俗称过年死。人们认为36岁是人的寿命。据说,一个人只要活在36岁以下,就会英年早逝。人55岁去世很正常,俗话说“五十五岁入土为安”。 60岁以后死亡就意味着长寿。 “阎王六十六岁了,想吃肉了。”东北一位老人66岁生日,后人给他包了66个饺子(饺子要小)。如果一次全部吃掉,他就可以吃肉了。安全跨过这个坎。否则,你将无法通过。在河南,一位老人过66岁生日时,女儿会给他一块肉。说是为了还阎王的债,其实是为了满足老夫的贪欲。
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你去”。 73、84也是老人门。据说孔子去世时73岁,孟子去世时84岁。在河南,有一位老人到了这个关口,就要买活鲤鱼给他吃。据说,吃下活鲤鱼,猛跳一下,就能跳过这道屏障。有的地方,那年春天的早晨,女儿会自己煮两个鸡蛋,悄悄地到麦田里滚几圈,然后带回家,让躲在门口的老人吃。这意味着,老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过了关口。 81岁去世也是不吉利的,因为九十九、八十一意味着财尽,预示子孙后代会贫穷、破产。当人死后将算盘拆开并从窗户撒出去就可以打破它。
(二)土葬禁忌
人死后,必须给死者穿上裹尸布。东北、北京、天津地区忌讳死者赤身裸体离开,死者临终前必须裹上寿衣。裹尸布的数量应该是奇数,通常为五块、七块或九块。偶数应避免,以免灾难再次降临。裹尸布不宜用缎子做,因为“缎”字与“段子”字同音,多用丝绸,因为“丝”字与“丑子”同音,保佑子孙后代多子多孙。裹尸布不能用毛皮做,以免来生变成野兽。汉族棺材多用松柏,禁用柳树。松树和柏树象征着长寿,而柳树则不结种子,因为它们被认为是注定要灭亡的。棺材准备好后,请勿移动。据说随便动它对你没有好处。下葬前,亲属到达后,必须用面巾纸遮盖死者。下葬时,面巾纸不能用手揭开,只能扇开。下葬后,严禁雨淋在棺材上。俗话说“雨打棺盖,子孙无毯盖”。如果下葬后下雨,这是一个好兆头。豫北有“雨打坟墓,万代发财”的说法。另外,在下葬前或下葬后,不宜让猫、狗接近尸体,因为它们可能会欺骗尸体。其实就是请亲人小心看守棺材,以示孝心。
(三)丧礼禁忌
亲人的去世是一件悲伤的事情,哭泣是哀悼的一种表达。不过,哀也是有规矩的,悲伤也要节制。 《礼记》云:“女子不入堂送客,入堂不哭,男子出见人不哭。”在安徽、河南等地,孝子给死者穿衣时不准哭泣,以免眼泪洒落。尸体导致行尸走肉和僵尸。锡伯族给死者裹尸布时,不准亲人哭泣,认为这样不吉利。安徽地区有“人死三天禁哭”的说法。相传人死后三天,死者的灵魂就会前往望乡台。到了望乡台后,他就会知道自己变成了鬼。这时,如果家人哭泣,死者会更加悲伤。满族人死后,年轻一代可以大声哭泣,但葬礼回来后,就不能再哭了,否则就意味着又一次死亡。俗话说“夜不哭,哭则重丧”。
家里有人去世了,孝子应该报丧。宣布丧事时,他不能进屋,必须跪在外面。在中原地区,孝子报丧时,无论长辈、幼辈,见面都要磕头。俗话说“满大街都是孝子头”。北方守丧期间,不谈论非丧事,更禁止洗脸。女性应避免化妆,男性应避免剃光头。哀悼期间,亲友常常赠送礼物。死者家属收到礼物时应当返还礼物。一般的习俗是避免送双份礼物,也避免回赠单一礼物。
(四)埋葬禁忌
古时有“三天埋人、三个月埋人”的说法。之所以三日而死,是为了等待死者复活。如果三天后还没有复活,就说明死者已经死了。三个月埋葬死者实际上是不可行的,所以后人通常在第三天或第七天埋葬死者,并避免双日。在台湾及南方地区,七日是禁止埋人的,因为这天被称为鬼日,鬼魂会来人间讨食。为了避鬼,七日禁止埋葬人。旧时民间有忌“重丧”的习俗。重丧是指死者出生的年月日,与死亡时间同属相,俗称不详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河南孟县,办大丧事时,会制作一个小棺材,将里面的人放在大棺材尾部的底座上,埋在地下。河南临县杀鸡解灾。
自古以来,墓地的选择都是很有讲究的。人们认为墓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富祸。金代的《葬经》早已预言了埋葬地点的选择和后世的兴衰。 《葬经》说,左青龙、游白虎、钱朱雀、侯玄武为最佳墓地。具体来说,左边的流水叫青龙,右边的长路叫白虎,前面的过塘叫朱雀,后面的山丘叫玄武。这是最珍贵的地方。简单来说,有山有水的墓地,有山有水,东有流水,西有长路,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后世出现风水师专门经营墓地,无非是利用人们为子孙祈福的心理,骗取钱财。旧时有十句不埋人的民谣:一不埋粗石,二不埋湍滩,三不埋沟源,四不埋沟源。一是不葬孤山顶,五是不葬庙前殿后神灵,六是不葬左右囚徒。 ,七不埋山丘陵乱,八不埋风水之愁,九不埋低坐,十不埋龙虎尖头。一般来说,墓地应选在自然环境雄伟的地方,避免环境崎岖、怪异、陡峭险峻的地方。
下葬后,棺材房内忌用红色。在河南省,起名字时不使用红笔。然而,在彝族,孝子会用手指上的血触摸主人,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旧时,死者在民间会点燃一盏草灯,直至出殡。在此期间,灯笼不能熄灭,否则死者就会坠落到阴间的路上。因为这盏灯是死者用来照亮阴间的。葬礼时,这种灯又称为足灯、长寿灯。 《白蛇传》中记载,许仙受法海怂恿,在端午节请白蛇喝雄黄酒。白娘子现出原形,许仙吓死。多情的白娘子醒来救了许仙,并冒险去昆仑山盗取灵芝草。临行前,他在许仙脚后点了一盏寿灯,并吩咐小青看守。只要灯不灭,许仙就有救。当白蛇在昆仑山与鹤童交战时,灯光忽明忽暗,让小青焦急万分。感谢南极仙人,在长生灯熄灭前成全了白蛇,取回了灵芝,救了许仙。东北满族、赫哲族有将尸体抬出窗外的习俗。他们认为,门是供活人出入的,死人是禁止通过的。德昂族办丧事时,棺材小头朝前,表示死者会一直向前走,不会回头。不然的话就倒霉了。旧时的开封,城内居民墓地大多位于城东或东南部。参加葬礼时,应从草门、松门、北门走,避免出南门、西门。下葬后,汉族有绕墓三圈的习俗。如果鬼魂出来追活人回家,绕着坟墓走三圈就可以阻止鬼魂追赶。回家路上不要回头看,以免倒霉。
(五)丧亲的禁忌
民间常把丧事视为不好的事情,丧亲也有不祥的寓意,所以忌讳很多。各民族在埋葬期间禁止生产活动是很常见的。佤族埋葬死者的那天,全村人都必须停止田间劳作,死者家属必须连续几天不生产。怒族、苗族、傣族也有此习俗。原因是:第一,丧事是不好的事情,服丧期间的劳动会损害庄稼,导致粮食歉收。第二个原因是出于对死者灵魂的尊重,为了祭奠死者的灵魂而停止生产。葬礼期间应尽量减少社交活动,以免给他人带来霉运。汉族、苗族、藏族、蒙古族在守丧期间都忌讳参加社交活动。服丧期间,不得走亲访友、聚会、拜年。尤其不要去患者家中,以免给他人带来不幸。俗话说“穿暖孝,不登邻居家”。 《帝都纪升》记载:“衣冠不登门贺,不设门册。即使有亲朋好友前来参拜,也不参拜。”最初,服丧五天后,称为“过婆午”,如果服丧的家人不能自觉遵守禁忌,则必须由外人介入并强制执行,服丧期间,汉人也忌讳穿着。孕妇应避免佩戴孝带,以免损伤胎儿。藏族习俗,男子死后百日不宜穿华丽衣服,不梳头、不洗澡,妇女要摘下耳环、念珠,以示哀悼。避免吃肉。 《礼记》曰:“丧日,不可饮酒,不可食肉。”苗族父母去世后,三年内不得吃狗肉。布依族给送丧的客人提供牛肉,而孩子、儿媳、孙子只能吃素食。在台湾,丧期间禁止做甜糕、吃粽子。对于苗族来说,当父母或同村的人去世时,这个月是禁止吃辣椒的。不守禁忌者,将是死者的敌人。
(六)祭扫禁忌
孕妇不准参加扫墓仪式,否则死者的鬼魂会攻击胎儿,造成难产。一般妇女也忌讳上坟祭祀。人们认为,女人上坟意味着家里没有男人,也没有子孙。上坟烧纸时切忌用棍棒搅动,以免钱碎成碎片,祖灵无法使用。如果一半的钱烧了,另一半没烧,就不能再烧了。据说这是为生者保留的。只能保留,不能焚烧,否则子孙就会灭绝。各地扫墓祭祀的时间有所不同。河南有一个初二上坟的人,叫“福儿”。在黑龙江地区,下葬后三天内,家属每天晚上都要到墓地送灯笼。据说这样不会让死者感到害怕。人们去坟墓祭祀和扫墓。在第一个哀悼期间,要计算“七”的数量。每到第七天,就必须进行祭祀。通常,七人制和七人制是最终计数。这种习俗自古就有,《魏书·北史》、《北齐书》都有记载。佛教认为,凡夫死后,断尽最恶的人会立即下地狱,多行善事的人会立即升入天堂。一般情况下,他们是无法立即转世的。未转世的灵魂不是鬼,而是被称为“中间身”或“中阴身”,是一种介于死亡和转世之间的身体。中阴身的时间一般为四十九天,在此期间等待转世时机成熟。因此,在人死后的七个时期,如果孝顺的亲人或亲友能够请僧人为他们做一些佛事,死者就可以往生到更好的地方。因此,佛教主张,最好分七七期来赎回死者的灵魂。如果是77岁之后,死者转世的类别已经确定。行佛事虽然有用,但只能增加他的福报,而不能改变死者的类别。如果一个人。如果你这一生做了很多坏事,那么你下辈子就注定会投生为畜生。死后七、七期中,若有孝亲亲友为他造佛事大事,使他中阴时能听僧人念经,了解佛经道理,立即忏悔,发心发愿。多行善事,就会免除疾病。成为动物并重生为人。民间普遍对5月7日这个节日十分重视。早上五点,孩子们会包饺子,每岁包一个饺子。只是很多饺子,不是几个。祭祀时,必须在坟前吃完饭,不能把剩菜带回家。柳琪的牺牲是她女儿做出的。民间有句俗话:“说一千,就说万。六七岁了,不吃家常菜,只等女儿摆酒席。” ”七七节期间,河南、江苏等地禁止供应面条。人们相信,面条象征着绳索,死者的灵魂看到它们会感到恐惧和不安。但也有例外。在河南、山东、浙江等地,四、七天扫墓是忌讳的,因为“四”与“死”同音。河南有“七子祭”的说法。若死者有子,则不祭七日;若有子,则不祭七日。如果死者有两个儿子,就不会牺牲两天。
看过葬礼的人还看了:
1.丧葬礼仪知识
2.参加葬礼仪式
3、农村丧葬礼仪
4.丧葬礼仪知识
五、仪式主持词
六、壮族丧葬礼仪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