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国货币文化源流|良渚玉璧是祖先的“财富象征”吗?

2024-10-11 -

注:今年是良渚申遗成功三周年。恰逢“中国良渚文化玉璧——中国货币文化的起源”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办25周年。本文展示的是一件圆形器物的拓片,这是良渚文化玉器的完整形拓片。从器物的形状来看,其圆周精度让人很难想象它出自5000年前原始人的手工艺。完美的圆形物体象征着天空中的太阳。中央钻的圆孔从侧面看就像一个月亮。有学者解释说,古人用它来“礼天”,祭祀天体,表现对日月的崇拜。它是日月观天象的产物。笔者从探寻中国货币文化起源的角度进行论述,发现它还描绘了从良渚文化时期人类最初的“财富的象征”到延续了五千多年的内在历史演变现象。商周时期金属货币的生产。 。

周代有“以青玉祭天”之说。商代末年武丁以后,出现了许多记载日食、月食等天象的甲骨文。 20世纪80年代,考古专家对良渚文化玉璧进行研究,提出了“祭祀”、“财富(象征)”功能等理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之一。如果从良渚文化时期人类首次产生“财富”概念算起,至少已经持续了五千年。

良渚文化玉器(良渚博物馆藏)

良渚玉石满形拓片(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满形拓片技艺传承人屠一波托)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说,秦始皇统一货币时,“以珍珠、玉、龟、贝、银、锡为观赏珍品,不为钱币”。司马迁这里所说的珍珠、玉石,应该在秦统一之前就已经作为货币使用了。流通史。战国先秦时期铸造外圆中间有圆孔的铜币(圆钱),币名铸有“珠”字,并铸有“珍珠重”字样。一二四”。

历史上,珍珠和玉石不仅是货币,而且价值高于黄金和其他金属货币。 《管子·国珠》云:“珍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在古代,珍珠和玉石都是狭义上的玉珠。清末学者余樾在《玉佩考》一文中说:“古人所说的珠子,其实是白玉做的。”广义上的珍珠和玉石,不仅指圆润的玉石,称为美石,还包括光滑圆润的真珍珠,具有观赏价值,因而被命名为珍珠。

瘗葬_瘗葬_瘗葬

珍珠玉石作为“上市货币”价值有多高?庄子《礼遇科》中记载的“千金珍珠”,与《韩非子》中提到的“千金马”、“千金象牙床”是同价。特别大的“隋侯明珠”价值万金。即使是最名贵的珍珠玉石,也能换取一座城池。春秋末年,《左传》记载,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宋司马欢因叔父卫病重,献上美丽的珍珠,并献给皇帝。实际上给了贡献者一个城市。宋王听说有这颗珍珠,想要索要,却不肯给。他不惜为此得罪国王。

1997年,夏商周项目首席专家李学勤在给杭州“中国良渚文化玉璧专题学术研讨会”的贺信中表示,良渚玉璧的研究“远未达到”。 ——具有深远意义”。良渚玉器长期被误认为是汉玉,自然与货币没有任何联系。后来考古学家发现,此前被认为来自汉代的玉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如今,研究者们推进了从夏商周以来千余年“珠玉为高货币”的探索,并着力探索货币的起源。

货币的起源一直是历史上永恒的谜团。南宋洪尊在《全志·序》中说:“泉之兴起,因燧人氏以重为天下之重,古之《尧庙》有记载。”在古代,人们把货币的流通视为流水一样。周而复始,周而复始,故钱名亦称“春”。 “天下轻重”是指古代以原始实物作为货币在世界各地流通。近代著名货币史学家彭新伟在世时,很难评论“珠玉为货币”,因为“从未有过大量玉片出土”。

良渚古城遗址翻山23号墓两侧棺木痕迹

1986年,余杭翻山11座良渚文化墓葬出土陪葬玉器125件。其中出土了M20、M23型四十、五十件。由此,中国考古界形成了“玉象征财富”的观点。尤其是山坡墓葬中的玉璧中,直径最大、制作最精美的优质玉璧,专门放置在墓主的头、胸、腰部;而玉石的直径小、厚薄不均、厚薄不均的较多。下肢和足部附近堆放着制作粗糙的玉片。从这一现象出发,除了良渚玉璧的祭祀功能外,研究者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到了5000年前良渚人的财富观上。

而且,从良渚古城遗址的王陵和贵族墓葬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识别出5000年前使用的大棺材,这就是厚棺葬。这种延续了五千年的丧葬习俗,不仅是一个地区民俗和宗教信仰的活化石,也是记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演变的历史见证。

1991年夏天,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中国钱币学会理事长的李保华来到杭州,提出了“良渚玉与中国钱币有何关系”的讨论; 1997年冬,“良渚文化玉器”“璧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研讨会共收到论文19篇,“充分体现了良渚文化玉器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文章介绍,古代良渚人将玉璧、磨光的未雕石斧与死者随葬,开创了“死如生”的丧葬习俗。古代良渚文化时期,墓葬中使用玉璧、石斧等“财富的象征”。夏、商、周时期均采用贝币陪葬。战国时期使用金饼。汉代曾用釉陶仿制金趾墓。 ——魏晋时期唐、宋、元、明、清各代均采用纸钱、钱葬。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丧葬习俗与性质,一脉相承。

古代良渚人已有以“板”划分玉片的习俗,这与夏代出现了划分玉片的专用词“板”不无关系。 1978年出土的四墩良渚文化M3中,破碎并埋藏着21件玉璧。这21块玉石分为八块、六块、五块、四块、三块、两块。这种“类”玉的划分可能与原金有关。俗话说:“成片不如成片”。碎玉因其材质高贵,仍然具有价值。这种分割现象发生在国内外的货币流通中。例如,东汉时期的五铢钱,将一枚凿成两枚,内侧称为“削边五铢”,外侧称为“綖环五鑢”。南宋金银币价值太大,所以常常被切成小块或切成小块流通使用。 。这种原始的划分方式是古代支付方式在货币流通中的“返祖”现象。

良渚文化社会的经济形态还有待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记载和民族志相关资料中得到一些启示。殷商官员聚敛钱财,“兹赐与有难者同名,赐贝玉”;西周早期康定鼎上的铭文直接记载了价值约90贝币的大珠玉的买卖和交换;战国鲁桓元年(公元前711年),郑国曾用璧换取鲁国许诺的一块土地;战国时期,赵国的和氏璧因其品质稀有,来历不凡,可以兑换十五座城池。齐桓公“招八使”。 ,取玉石“用于腌菜”。尽管上述交易是偶然的,但玉石或石饼在发挥媒介作用时却是“转瞬即逝”的。因此,它们执行原始流通手段的功能是初级的且非常有限的。

妇好墓出土大量贝壳

三星堆出土的贝壳

来自太平洋滚滚群岛的雅浦石饼干

考察古代海洋文化与中国内陆的交流。 1976年,人们在殷商女子墓中发现了来自东南亚和台湾海域的贝壳和海螺。陕西周原发现西周虎斑宝藏。在太平洋罗林群岛的雅浦岛上,也有当地居民称其为“芬”。 “石玉币。这些太平洋岛屿的考古资料和民族志,或许能为我们今天解读良渚地区五千年前的原始经济形态及其对夏商海洋文化的影响提供难得的参考资料。”和周朝。

良渚玉壁内陆扩散分布图

良渚玉璧从浙江、江苏向周边地区蔓延,影响到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湖南、四川、福建、广东……距离江苏、浙江的太湖地区,并向内陆传播数千公里。 。后来,其他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如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黄河中游的龙山文化、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黄河上游的石峡文化等。岭南地区、西南地区的巴蜀文化,直至夏商时期,周代遗存中发现了大量受良渚文化传播影响的玉璧、仿石璧,年代均在三年左右。到四千年前。

参考链接

1.良渚人去了哪里?从全面延伸看“良渚先祖”东渡太平洋(杭州+新闻)

2、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当下,用全方位延伸手法展现良渚文明(杭州+新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