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校长竺可桢办公室
作者|陆长友
排版|叶如意
陆长友
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六十多岁的他,仍然忙于挖掘和记录浙江大学西迁遵义的历史。他常说自己只是一个“历史碎片的拾取者”。
01
第一次来遵义
1940年1月16日早上7时30分,朱克震行长从贵阳迎宾馆赶往交通银行。与贵州省主席吴定昌、秘书长郑道儒、教育厅厅长张志涵、大夏大学欧怀等一起,向前往重庆的教育部部长陈立夫赠送礼物。与此同时,朱校长要求吴定昌董事长在短期内修建遵义至湄潭的高速公路。
祝克震先生
中午12点15分,朱校长、科技学院胡刚富院长、教育系陈建辉教授乘坐4路公交车前往遵义。下午五点多到达亭子口环球大酒店,见到了先期抵达遵义的工学院院长李希谋、历史地理系主任张启云。从他们口中得知,陈立夫部长中午在遵义停留,专程到遵义师范大学请示当地将军。师范学校划归浙江大学,师范学校迁至沉溪河吴村。
02
益前降公庙
第二天,朱校长邀请理学院胡刚富、农学院蔡邦华、师范学院王静三位院长来到遵义租用的浙江大学校园。大家从新城北街古巷的老邮局出发,然后前往附近的桃源山蒋公庙。他们感觉这里的建筑很好,居高临下。俯瞰全城,毗邻民教馆。那是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地方。下山后前往何家巷3号何家大宅。这里有100多个房间,可容纳300多名学生。旁边的何家巷5号,是千军周继善的府邸,可作为图书馆。随后,一行人穿过中正桥,进入老城区。沿着城墙边的小街,来到了体验区,又来到了杨柳街。他们找到了一处可以作为女生宿舍的私人住宅(侯家大宅)。又拐进大寺阁巷的县小学,终于到达了紫印。马路一侧的遵义师范学院共有八间教室,还有礼堂、办公室、宿舍,适合一年级学生。
校舍
最终,经过多方协调和权衡,竺可桢校长决定将浙江大学本部和自己的办公室暂时设在姜公庙。他将从2月1日到5月5日开始在这里工作。
姜公庙门
蒋公祠是遵义士绅于1928年至1930年为纪念咸丰年间保国卫民战斗中牺牲的遵义县令蒋秉霖而集资修建的祠堂。如此宏伟的建筑在当时的贵州并不多见。建有戏楼、正殿、两厢房,共房屋40余间,雕梁画栋,蔚为壮观。
浙江大学与遵义新城街道办事处协商,协调姜公庙城城小学搬迁,条件是在附近的刘将军庙新建校舍。先是作为学校的主办公室,后又专门设置为图书馆。门的一侧挂着“国立浙江大学图书馆”的木牌,而另一侧“遵义诚诚小学”的校牌依然模糊。可见的。
朱校长在姜公庙设立办事处后,于2月21日召开了第一次行政会议,至此共召开了第56次会议。五院院长梅光地、胡刚夫、李希谋、蔡邦华、王晶等出席。朱校长汇报了青岩开学准备情况和一年级学生的最新情况,规定了上课时间,并宣布遵义二、三、四年级学生将于2月22日复课。
4月27日,朱校长主持召开第一次校务会议,这已是第30次校务会议。本次会议讨论了教师薪酬及行政会议的组织和规则等问题。为谨慎起见,会议还投票选举费工、张起云、李希谋、梅光迪、吴庚民五人负责起草章程。
蒋公寺内
5月5日是星期日。一大早,竺可桢校长就从自己居住的杨柳街义窝井9号赶到姜公庙,参加数学系教授张勇的追悼会。
张勇,字君之,是一位年轻的数学天才,在西行途中患上了肺病。 1939年3月从宜山赴香港治病,同年12月16日病逝。九箱剩余书籍捐赠给浙江大学。
追悼会由胡刚富院长主持,40余名教职员工和100余名学生参加。朱校长、数学系陈建功、中文系郭滨河、苗跃,历史地理系顾谷一,农业经济系梁青春,土木工程系梁青春世熙等教授、张勇教授的昔日好友、学生代表钱可人发表讲话,缅怀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数学家。在参观完张勇教授捐赠的部分中外图书后,朱校长与张起云、费工、王焕彪等在会场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张勇追悼会后合影
当天中午,随着浙江大学主楼迁至市中心何家巷,校长竺可桢也将办公室迁至何家巷4号。蒋公寺虽然地处风景秀丽的桃源山,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但在处理行政事务方面,还是有点偏僻,有很多不便。
03
第二次搬迁至何家巷
何家巷4号毗邻何家大厦3号。是一正面、两厢、一层、一地的木结构瓦房,面朝石门坎街。
何家巷原为浙江大学教务处和教室所在地
房主是遵义新城街道办事处负责人于杰凡(盛宇)。以前,遵义何家巷提到浙江大学,都只是3、5号。浙江大学历史专家冯军先生提供的一个简单的图表,为人们提供了指导。
地图上标注的是:从右侧正门进入,是一个庭院。院坝两侧的两间小屋分别是看管单位和防空单位。走廊左边是事务部,右边是医务部。进入天井,左右各有正房三间。左边是财务室、出纳室、会计室;右侧是医学室、无线电室、土木测量室。天井对面的中厅为会客室,左侧前室较大,为会计室,后室较小,为文书部。右边的外间是秘书室,后面的小间是朱校长的办公室。
1940年11月30日中午,朱克震主席从重庆出差回到遵义。他休息了一会儿,就快速赶往办公室。当天的日记中,他这样记载:“下午1点30分左右到达学校(何家巷4号),看信件、批复文件。”
后来,何家巷4号成为浙江大学基督教青年会学生救助委员会服务处。其负责人牛志芳是中共地下党员。进步的浙江大学学子还可以在这里阅读新华日报等报纸。
后来,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道路扩建,何家巷4号被拆除,留下天井、两厢车和后面的主楼,一直作为遵义食品公司的销售部,直到1990年代初期的城市重建。 ,全部拆除,留在了老遵义的记忆中。
04
三千子弹库
项目符号库
位于谢台坝与观景路交叉口的子弹仓,曾是清末遵义知府袁玉熙为“废科举新学”创办的遵义府中学。 1926年更名为“贵州省立第三中学”,史称“老三中学”。首任校长是著名教育家黄启胜。 “老三中学”来了陈毅、周林、韩年龙等人。红军长征期间,在学校操场上召开“万人大会”,宣布成立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教室内驻有一个被称为“特别连”的干部休息连。 1936年,第三中学改为遵义师范学校。同年5月,国民政府第二军械总库占领师范校舍,老百姓称之为“子弹库”。
浙大西迁遵时,由于在郊区建有分库,子弹库里存放的枪支弹药并不多。在原财务苏绍文的协助下,竺可桢校长四处奔走,与各方协调。他先去找县长刘木辰,然后去找专员高文波,再去找省主席吴定昌,最后给兵器工业厂长于大伟写信。几经周折,他终于能够将浙江大学的综合办公室、文学院办公室、心理学实验室、气象实验室、部分教室、教职员宿舍等逐步搬入,成为行政管理中心。浙江大学中心.至于竺可桢校长的办公室,从1941年10月18日迁入何家巷4号,到1946年5月16日离开,历时四年零七个月。
子弹图书馆校长办公室
除了义窝井九号公寓之外,浙大西迁遵义七年来朱可桢校长呆得最多的子弹库办公室就是他呆得最多的一间!
这里
朱校长为浙江大学的生存、发展、崛起作出贡献
规划布局,注重每一个细节,尽量自己动手
浙江大学西迁途中举行的320场行政会谈中,有256场在遵义举行。在遵义举行的这些会议中,除了少数在蒋公寺、何家巷、石花园一号举行的会议外,至少有200场会议是在子弹图书馆校长办公室举行的。只要不是出差,大部分会议由朱校长主持。
这里
朱校长关心学生的前途和命运
晚上吃得很晚,努力工作
1942年1月16日,朱校长得知学生们要组织“穷孔”游行示威,早上六点钟就和张绍忠、王晶、梅光地一起赶到办公室。闻讯赶来的李希谋和诸葛奇。其他人商量着如何劝阻学生,尽量避免与军警发生冲突。他们还派人向高文波局长请求军警维持秩序。为了营救何友良、王辉、潘家苏、滕伟藻等被抓师生,朱校长多次召开会议,安排营救方案和措施。
这里
朱校长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深入调研
《二十八星起源的时代与地点》首发于《思想与时代》第34期,并再刊于《气象学报》第28卷第1-4期合刊。 11号,白天在办公室空闲时间构思、起草,花了三周时间,晚上回到公寓处理修改。
1946年5月16日上午八点,朱克震院长最后一次来到子弹图书馆校长办公室。他安排好了下学期各系教授、讲师、助教的名额。把东西交给秘书于新战后,十点左右就离开了。至于遵义、湄潭办学的善后事宜,也委托给代理校长王国松。
下午3点30分,朱校长乘坐一辆1938年的破旧邮车,在桐梓过夜,然后前往重庆;随后又前往南京、上海,6月11日回到杭州。回想起来,已经是十五年后的事了。
05
回顾
1961年5月,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朱克震院长率队视察“南水北调工程”。他们从北京飞往成都,考察了四川、贵州的水利、气象近一个月。 6月15日下午,朱校长专程从贵阳来到遵义。一路上他拍了很多照片,并写了一首韵诗,署名“2011年6月15日作于遵义”:
离开遵城十五年,回到故地,有如登仙一般。
红色花岗岩上有万棵雪树,响水桥边有万片石斛田。
山谷里布满了工厂、矿山和购物中心,也有花园和学校。
亳州自古就有边远之称,黔北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
用来表达他对遵义这个黔北山区小镇最深的感情、最深的牵挂、最深的怀念,或许还有一丝遗憾和失落。
朱可桢的手迹
1964年9月6日,朱克震校长在日记中记录了这样一段话:“下午我坐下来睡了一个小时,梦里我好像坐车去遵义,到达老子弹仓库办公室。”已经恢复为师范学校了,和一白老人告诉我,这个人好像是师范学校的校长,他已经知道我要走了,邀请我和同事一起吃饭。想去看看以前工作的房间,却突然被惊醒了。”
心里的想法,依靠的感情
早上思考,下午做梦
朱校长七十多岁了
梦在远方,飞过山峦
梦中总萦绕着他的是“老子弹库办公室”,挥之不去的是“他曾经工作过的房间”。然而,“蓦然惊醒”,即使是在梦中,老校长也无法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哪怕只是停下来,静静地看一眼,轻轻地站着……
结尾
在不确定的春天和寒冷中,COVID-19疫情尚未结束
我很早就到了荒无人烟的科镇桥
久立于浙江大学前州省校区碑亭旁
默默抬头看着高大的铜像
我真诚地祈祷:
竺可桢校长,你的灵魂回来了!
我想写这篇文章
纪念浙江大学西迁遵义80周年
竺可桢主席诞辰130周年
参考:
《竺可桢全集》(第7-10卷)上海科学技术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李杭春着有《重走西路——我的求真精神之旅》,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第一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