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楚王墓发布考古新进展!上千件珍贵文物出土即送入特殊“ICU”|程氏专访幕后保护团队
4月16日上午,《考古中国》“武王墩”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议在淮南市召开,发布了武王墩一号墓首次重要中期发掘成果。
吴王墩墓葬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三河镇徐瓦村,北靠舜耕山,西临南北走向的瓦埠湖,瓦埠湖北端西侧为楚都寿春城。
武王主墓(一号墓)是迄今为止经科学发掘发现的楚国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墓葬。
程时互动了解到,目前,考古人员已出土漆器、铜器等编号文物千余件,其中包括青铜礼器、日用器皿、漆器、乐器、俑等珍贵文物,其中漆器的数量和种类都是前所未有的。
2000多年前的地底文物,居然会“呼吸”!
文物出土后,所处的环境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包括湿度、光照条件、空气成分等,这些变化很容易导致文物腐蚀甚至碳化,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会给文物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那么,他们是如何克服出土宝藏如此之多的巨大难题的呢?
今日,程势互动独家专访了楚王墓幕后保护团队,并揭秘该团队倾力打造的文物“ICU”。
他是谁?古墓中楚王的神秘身份:
“自荐”与“窃取并取代”……
楚国鼎盛时期,疆土曾覆盖现在的11个省份。战国时期的张仪曾说:“天下之大国,非秦即楚,非楚即秦。”
此次考古发掘发现的乌顿王主墓规格远高于一般的贵族墓葬,那么,乌顿王墓的主人到底是谁呢?
据史料记载,战国末期,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迁都于今安徽寿县。
楚国历经考烈王、幽王、哀王、父初四王,直至被秦国灭亡。哀王被父初所杀,父初在位仅两个月。父初后来被秦军攻占。
经过考古发掘,可以确认武王墩一号墓为最高级别的楚王墓。
结合史料记载以及其他楚墓葬的研究成果,考古专家推测,武王墩墓主人可能为楚考烈王熊琬。
相传他是秦王和楚王第三十九代的嫡女婿。
从公元前272年开始,熊琬离开祖国楚国,到外国秦国当人质。
秦昭襄王看中了这个精明的年轻人,并做出了一生中不愿回头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把自己心爱的女儿嫁给熊婉。
历史上著名的“盗柱换柱”事件,就发生在公元前263年。
楚庆祥王病危的消息远传到咸阳。
楚国左相黄歇用计与熊完互换衣服,成功骗过秦国探子和审问,逃出咸阳,成功逃回楚国。这年秋天,太子熊完继承了楚国的王位,封黄歇为春申君。
关于熊琬还有一件更为著名的事,就是《毛遂自荐》:公元前258年,熊琬即位五年,秦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向楚国求救,毛遂自荐前往。
熊完曾在秦国留下一首抒发忧愁的歌谣《还乡歌》
“洞庭树木秋收,岑阳草木凋零,我背井离乡,千车万车,到咸阳做百姓。”
程时互动了解到,通过近四年的持续考古工作,对武王墩一号墓的营建工艺、棺椁结构、丧葬制度等有了一系列新的认识。
棺材盖拆除工作于2024年3月7日开始,截至3月27日,四层棺材盖已安全取出,共计443块、总重量约153吨。
目前我们已进入棺室内部发掘的第二阶段,即对棺室内部的发掘和清理。
棺材顶部铺有竹席,盖板上有大量墨书文字,每块板上的文字内容和数量均不相同,大部分文字可用红外设备清晰识别。
已发现、收集了100多句、近千个汉字,这些墨字是典型的楚文字。
从文字内容和考古背景来看,其内容记载了棺内盖的放置排列、棺室的功能划分等,对于研究楚墓的营建过程、官制、器物名称等具有重要意义。
武王墩一号墓规模庞大,内容丰富,应为楚国最高级别的丧葬礼仪。
目前已出土漆器、铜器等编号文物千余件,其中包括青铜礼器、日用器皿、漆器、乐器、陶俑等珍贵文物。
田野发掘是考古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但在实践中,由于发掘环境、发掘时间、技术设备、发掘程序、研究方法以及考古发掘前后环境的突变等因素,出土文物往往会在短时间内遭受不可逆转的破坏。
那么,如何才能攻克这一难题,保护好武王墩出土的数千件文物和大量漆木器、铜器呢?
武王墩有文物“ICU”
幕后团队亮相首都博物馆、海昏侯墓
文物遭到破坏是不可逆转的,让当代考古学家感到悲哀的一件事就是1956年明定陵的发掘。
明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的陵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为明十三陵之一。
1956年,明万历年间已过去近500年,数千件文物出土,接触新鲜空气后立即氧化变黑,大部分已破损,这其中最令人惋惜的当属万历皇帝的龙袍。
考古发掘现场造成文物损坏的因素有人为因素,也有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湿度、生物、空气氧化、杂质侵蚀等人为因素。
举个例子,长期埋藏在地下的文物就像是准备被爆破拆除的建筑物,外表看上去完好无损,但实际上已经装满了炸药,外界的空气就是导火索,只要接触就会引发“爆炸”。
文物由于其历史性,具有不可再生性,其保护尤为重要,包括考古发掘现场文物的抢救保护、实验室文物的修复保护等。例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等,都是不可再生的。
程时互动了解到,为了保护武王墩出土的大量文物,考古人员请来了一种特殊的设备:“低氧考古实验室”。
它就如同医院里的“ICU”,只不过抢救的不是病人,而是大量出土的文物。
这个实验室背后的团队是天津的一家科技公司:森罗控股。
团队成员向程势互动介绍,这个实验室相当于一个“密闭”的仓库,里面有一套配套的设备,可以在低氧环境下制取氮气。
还可以通过向密闭仓内不断充入氮气,排出仓内原有的气体成分,从而形成适合文物储藏环境的密闭仓,达到控制湿度的目的。
可创造一个湿度和氧气含量相对恒定的空间,湿度最高可调至95%RH,氧气含量可降至0.2%。
该套设备可以恢复地下文物原始储存环境。
这个“ICU”可以创造“稳定、洁净、低氧、恒湿”的微环境,形成有利于出土文物在密闭空间内即时保护的环境,避免埋葬环境与发掘后环境的突变,满足出土漆木器、棺盖等木质文物的脱水定型需要。
这种低氧环境还可以实现对出土文物的紧急、快速、零化学消毒,并具有杀虫、防霉的功能。
一名队员告诉橙柿子记者,“我们现在在武王墩的考古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有50立方米的空间。
“它的设计也很特别,有一面是玻璃的,可以从外面观察到里面文物的保护情况,除了解决文物的安全保存和储存问题外,还兼具向公众展示的功能。”
程时互动了解到,这个“ICU”距离武王墩考古发掘现场只有几百米,出土文物可以第一时间送进去“治疗”。
在完成棺盖、竹席、漆木器等易损文物的加固、提取后,武王墩考古队将在这座“ICU”实验室里对文物进行更细致的抢救和保护。
目前,这台“ICU”已应用于海昏侯墓、首都博物馆明代彩绘棺木修复保护工程。
2017年,北京石景山一处明代太监墓中出土了这口彩绘棺木。
考古人员在惊叹棺木的巨大体积和精湛的工艺的同时,也意识到了情况的紧迫性。
由于环境突变,棺材内的水分快速且不均匀地流失,结构变形,油漆收缩、开裂、翘曲,甚至脱落……
面对如此危急情况,“文物医生”们立即启动抢救性保护,并紧急组织专家“会诊”。
最终,“病人”被送进了森罗股份专门定制的“ICU病房”。
经过专家会诊,“救治”的方向很明确:该“病人”长期埋藏在阴暗潮湿的地下环境中,自身木材含水率过高,急需进行干燥脱水处理。
在“ICU”的加持下、在“文物医生”的精心呵护下,明代朱漆贴金漆棺再次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美丽与我们见面。
程时互动了解到,其实,除了这座“ICU”,武王墩楚王墓考古发掘还运用了多项科技手段。
例如利用红外成像技术提取棺盖上的数千个墨迹字符,利用高电阻率法确定棺室布局。
武王墩考古项目文物保护负责人张治国表示:武王墩一号墓的考古发掘,特别是漆器的研究和保护,是多学科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