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七通宝”金币

2024-09-25 -

明代太监墓_明代太监墓文物_明代太监墓出土一石碑

1991年,北京海淀区北下关发现一座明代太监墓,墓中出土一枚“天启通宝”金币。该金币呈圆形,方孔,边宽平,内缘平直,厚重稍欠光滑,外缘直径3.8厘米,孔长0.7厘米,质地纯正,色泽金黄。正面文字依次为“天启通宝”,背面文字有“金”字位于孔的上方,孔的右侧有“伍钱”,均为楷书。钱文流畅,结构舒展。无独有偶,1951年海淀区东四木村明代田七妃墓中也曾出土两枚同类金币。通过对比这三枚金币的形制、大小、文字风格等特征,可以判定它们应为同一批币模所铸。

关于这类金币的用途,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先生在董思墓发掘报告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五)铜币一类,为货币。洪武通宝(十一两)、天启通宝(金五钱)、天启通宝等,共计二百余枚,均在段妃棺内,好像原来就放在棺下……最为特殊的是天启通宝(金五钱),表面镀金,没有记载,可能是专门用于陪葬的。”但古钱币专家高贵云先生撰文认为,这类天启通宝金币的用途“应是一种流通货币,不太可能专门用于陪葬”,同时指出,这类钱币也可能作为赏赐之用。

1958年,江西省新建县宁王朱权墓出土了正统十三年金币13枚,均为无文字、无图案的吉祥币。这些金币出土时,分布在两座墓中,一座与董思墓相似,置于墓主身下,有规律地排列成两行,每行六枚,另一座则由墓主含在口中。由此可见,明初皇家丧葬仪式中确实有意识地使用金质吉祥币。据《明史》记载,明世宗从藩王继位,赐宦官顾大用“功赏金币”,说明最迟从明代中叶开始,已有以金币赏赐宦官的先例。除这枚“天启通宝”钱币外,北下关太监墓中还出土了两枚金质“南无小哉延寿药师佛”吉祥钱,也让我们得以一窥明末宦官政治。

另一方面,明代金币铭文与铜币铭文一致的情况,并非只出现在天启年间。据记载,早年曾出土“正德通宝金币,背面铸有龙凤纹,与一般钱币不同”。这种龙凤纹金币显然是作为吉利钱使用的。但与朱权墓出土的素金币相比,“正德通宝”钱文的出现,似乎赋予了它一定的流通功能,这种专供皇家使用的双重功能金币很可能就是“天启通宝”金币的起源。就明代金币而言,从早期的素金币,到中期的“正德通宝”龙凤币,再到后来的“天启通宝”,大致勾勒出了明代宫廷金币从单纯的祈福吉祥到兼顾收藏与实用功能的演变历程。

当然,随着新的考古发现,对“天启通宝”金币的用途或许会有新的解释,或许学者和收藏家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海淀区出土的这些“天启通宝”金币无疑是非常难得的出土文物,为研究明代金融发展史及相关文化现象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