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 我国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方法及内容研究.docx

2024-04-16 -

重要提示:地质遗迹是受内外力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科普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各种地质​​现象。 我国地质遗迹资源丰富。 本文以我国地质遗迹资源调查现状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调查工作的主要方法和重要内容,并简要说明了我国地质遗迹资源调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奠定了基础。以利于今后的调查工作。 为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 关键词:地质遗迹; 调查方法; 调查内容。 地质遗迹是地球历史时期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质​​现象。 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它反映了地质历史的演化过程和物理、化学条件或环境的变化。 它是人类认识地质现象、推测地质环境和演化条件的重要依据,是人们还原地质历史的主要参数。 我国地质遗迹调查现状地质遗迹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我国地质遗迹调查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98年之前,我国地质遗迹调查工作主要集中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涉及的地质遗迹,这一时期开展的地质遗迹调查主要以景观生态学为主。 截至1997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为926个,其中有地质内容的自然保护区约160个。 国家公布的11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不少以与地质遗迹密切相关的名山、名湖、河流峡谷、溶洞、瀑布泉水、海滨岛屿等命名。

全国512个各类风景名胜区中,一半以上有地质遗迹。 我国建立的国家森林公园中,与地质遗迹有关的山地型、湖泊型、火山型、沙漠型、冰川型、岛屿型、海滨型、洞穴型、温泉型等都含有一种或多种以上地质遗迹。 另外,我国已公布的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15处是古猿和古人类遗迹,这也是地质遗迹的一种。 2)1999年,国土资源部启动了“国土资源大调查”。 我国对地质调查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加大。 该项目以“区域综合地质调查研究”为目标,从基础地质角度开展深入调查。 有些项目(如“地球生命起源、演化及地层比较研究”)涉及与地质遗迹相关的古生物化石。 文物研究和保护确立了我国主要标准地层。 同时编制了《国家重要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及名录》,为当地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科普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 3)2008年以来,国家启动“全国重要地质遗迹普查”,分期分批开展省级重要地质遗迹普查。 目前,我国已在10个省(市、自治区)开展预调查,河南、四川两个省作为示范省已完成预调查。 涉及的调查包括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地质灾害三个重要类别。 地质遗迹。

地质遗迹调查规范_地质遗迹调查方法_地质遗迹调查

截至2011年,已调查丹霞地貌577处,分布于全国25个省市。 已开展的古生物产区调查有:贵州关岭生物群、贵州兴义生物群、山东山王生物群、甘肃和政生物群、辽西热河生物群、内蒙古燕辽生物群、恐龙蛋集中分布区河南的恐龙化石群和恐龙骨分布区、云南澄江生物群等。发现脊椎动物化石(以恐龙化石为代表)分布在27个(市、区)。 恐龙蛋分布于全国16个省(市、区)。 植物化石(以硅化木为代表)主要分布于新疆、北京、辽宁等26个省(市、区)。 地质遗迹调查技术方法 地质遗迹调查方法不同于区域地质调查和水利环境地质调查。 地质遗迹调查以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重点收集研究区的国内外研究资料。 适当补充实地调查。 因此,利用前人的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对前人的工作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并做出重点选择。 地质遗迹调查遵循数据收集分析——筛选——实地调查——登录——综合研究的步骤。 在野外调查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地质遗迹涉及遥感解译、路线调查、剖面测量、样品采集与分析、洞穴测量等技术方法。 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可增设调查走访 1)资料收集与筛选:收集地质遗迹点所在地图上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矿产地质调查资料、各种专题研究资料及相关研究文献位于。

必要时,需要收集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产生的原始记录、实物图、检测鉴定报告等,以及调查周边的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和航空照片、地形图等资料。观点。 对前期断面资料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勘察区地质概况和地质现象发展情况。 在总结上述内容的基础上,从地质遗迹的角度,回顾了以往地学调查的工作水平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前人描述重要地学现象的详细程度和地学研究的深度,并提出了一些建议。详细了解以前的材料对这项工作的可用性的影响。 1102)实地调查根据地质遗迹鉴定标准进行初步筛选,选择确定重要地质遗迹点作为地质遗迹调查对象。 如果前期对地质遗迹的研究和描述非常全面,能够满足本次工作的需要,则对地质遗迹进行实地观测和验证。 如果是新发现的地质遗迹,需要根据地质遗迹的类型和区域地质情况来确定。 调查方法、进行实地考察和描述。 不同精度的地质遗迹调查的野外调查方法有差异,也有侧重点。 在实际实地观测验证过程中,原则上以路线勘察为主,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穿越和追踪相结合的观测路线; 线路间距和点间距应能够综合控制调查区域筛选确定的地质条件。 以遗址点为准,对具有地质遗迹特征的地方必须进行定位和描述。 利用GPS对文物进行定位和测量,绘制重要文物的剖面图、草图、照片或视频,记录其大小、形状、结构等特征。

地质遗迹调查规范_地质遗迹调查方法_地质遗迹调查

定点描述是对具有地质遗迹特征的现象的文字描述。 描述内容必须满足地质遗迹调查表填写的需要。 在调查过程中,还应划定地质遗迹暴露的边界控制点。 遇到洞穴时,应根据研究遗址的价值和开发利用的程度进行记录和描述,必要时进行洞穴测量。 根据洞形、地貌、洞内堆积物的变化,分段分层,逐段、逐层描述,对重要现象进行速写、拍照、采集标本,并在平面图和纵剖面上进行标注。 。 绘制重要区域的横截面图。 布置连续导线,测量洞穴形态,连续绘制导线平面图、纵剖面图和代表性剖面图,比例尺不小于1/1000。 3)根据获得的野外调查数据,汇总整理地质遗迹登记。 完善遗址调查表各项内容,包括断面所在区域的地质背景、断面的科学价值特征、保护利用状况等。填写地质遗迹筛选信息表,重点摘录地质遗迹的位置、范围、特征、科学意义及其他相关内容。 重要地质遗迹调查的主要内容 地质遗迹调查的内容包括地理环境条件、地质遗迹特征和保存状况等,对其价值的判断始终贯穿于调查的始终。 地理环境条件包括区位、地形、植被、气候、水文、交通等环境条件; 地质遗迹特征包括地层岩性、构造单元、形态、构造特征、规模、分布范围等; 保存状况包括保护、开发和利用; 在此基础上,确定地质遗迹的类型和等级,了解其起源和演化规律。

1)地理特征调查 地理特征调查是调查地质现象或地质遗迹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地形、植被、气候、111水文、交通等地理环境特征。 其目的是了解地质遗迹的背景,为研究其规律和遗传演化提供基础数据。 2)地质遗迹特征调查地质遗迹特征调查主要是了解地质遗迹的类型、分布、规模、数量、形态、物质成分、性质、现象组合关系等基本特征,研究地质遗迹的地质特征。背景(岩性、地层和结构)、成因(内部和外部力量)和演化。 不同类型的地质遗产调查有不同的重点。 地层部分重点研究详细的分层特征和标记,以及它们的接触和序列。 岩石剖面侧重于研究岩石的结构特征和岩性。 地质构造剖面重点考察地质体或构造痕迹组成的空间结构和序列(时间地层、空间结构)。 古生物化石起源重点调查古生物化石的个体种类、数量、形态、埋藏特征、产状层数,收集反映古生态、古地理环境的证据。 重要岩矿产区重点调查岩石和矿物的结构特征,以及矿体的构造形态、产状、控矿构造和矿石构造、围岩蚀变等; 矿山遗迹集中于勘查、开采、选矿、冶炼、加工、商业遗址调查和采矿历史资料收集、反映矿石和矿床形成特征的典型露头以及宏大而独特的遗址景观; 陨石主要考察其起源地点和主要结构和成分。

地质遗迹调查_地质遗迹调查方法_地质遗迹调查规范

地貌遗迹重点考察地貌单元的岩性、形状、规模、组合、结构关系、地理分布、数量、丰度等自然特征以及景观的审美特征。 水体遗迹还应重点调查不同季节的景观特征、流量、深度、面积、水质、温度等及其依赖的地质地貌环境。 地质灾害遗迹重点调查灾害性地质现象的类型和构造形态,收集灾害发生过程、损害症状和严重程度的证据。 3)保护利用状况调查遗迹的保护利用状况,主要了解地质遗迹的保存状况,是否面临威胁以及主要威胁是什么,以及目前遗迹保护管理机构和发展情况及利用状况。 地质遗迹调查存在的问题 地质遗迹调查是地质遗迹工作的核心,是成果质量的有效保证。 我国对地质遗迹的全面系统调查始于2008年,在示范省份工作的基础上也总结了调查的技术方法和主要内容。 地质遗迹调查和保护的法律体系、国家地质遗迹调查的技术要求等建设尚不完善,许多调查方法还不能覆盖所有类型的遗址。 目前,我国地质遗迹调查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提高对地质遗迹调查工作的认识112地质遗迹调查是地质遗迹评价、地质遗迹保护规划、重点工程建设布局​​的基础。 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地质遗迹调查,统一认识,细化工作,把重要地质遗迹调查纳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日常工作。

2)完善技术方法和调查手段,加快出台行业标准。 地质遗迹野外调查的技术方法采用GPS定点、遥感解译、剖面测量、洞穴测量等,重点关注调查面积、路线长度、遗迹特征等。 其他方面,细化不同类型地质遗迹调查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修订完善《国家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技术方法》,完善相关行业标准出台的技术支撑。 3)开展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资源普查。 虽然我国部分省份开展了地质遗迹普查工作,但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资源普查尚未开展。 其他地质工作中发现的大量地质遗迹线索是野外无法获得的。 核实,现有资料缺乏科学的整理和研究。 全国地质遗迹专项调查主要以地质公园建设为主,存在面积小、类型单一等问题。 不足以反映我国地质遗迹资源的分布、数量、规模、等级、产地等。 他的家庭背景仍然未知。 4)加大资金投入。 目前,由于交通不便、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不足、资金缺乏等因素,我国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地质遗迹尚未得到调查。 结果,许多重要的地质遗迹仍然不为人知,并常年遭受自然破坏。 今后,国家要加大对重点省份的投入,地方政府要多渠道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地质遗产调查工作顺利持续开展,为地质遗产保护提供基础。

结论1)我国地质遗迹系统调查始于2008年,调查内容涵盖基本地质类别、地貌景观类别和地质灾害类别的主要地质遗迹。 重点调查丹霞地貌、古生物化石起源、花岗岩、剖面、冰川、火山等地质遗迹。 2)地质遗产调查方法与区域地质调查等不同,它遵循资料收集、分析筛选、实地调查、遗产登记、综合研究等步骤。在调查过程中,为了保证准确描述遗址特征和遗传演化,还涉及遥感解译、路线调查、剖面测量、样品采集分析、洞穴测量、考察走访等技术方法和手段。 113 3)我国地质遗迹调查包括遗迹所在的地理位置、地形、植被、气候、水文、交通等地理环境; 文物的类型、分布、规模、数量、形状、物质成分、组合关系等基本特征; 以及保持现状、保护管理状况、开发利用状况等。 4)由于我国地质遗迹调查工作起步较晚,还存在对地质遗迹调查工作认识不高、行业认识不足等问题。标准尚未出台、国家地质遗迹资源普查工作尚未全面启动、地质遗迹资源状况不清、资金投入力度不足等问题。 5)未来,我国应加大财政投入,系统开展全国地质遗产普查,摸清我国地质遗产分布现状,建立全国地质遗产管理数据库,为政府部门合理规划地质遗产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和科学有效利用。 为地质遗迹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地质矿产部。 地质遗迹保护管理条例[Z]. 北京:原地质矿产部,1995 baike.bai du/ vi ew/ .ht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