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台党史天天学——柳暗花明又一村红九台(二)
九台市共产党员何勋同志为李大钊同志撰写墓志铭
在北京香山万安陵园李大钊烈士陵园陈列馆的中央,竖立着一块玻璃覆盖的石碑。这是一块极其普通的蒿草青石碑,高183厘米,宽46厘米,厚16厘米。碑的上方镌刻着一颗红色的五角星,五角星中央则刻着一把黑色的镰刀和斧头。
碑正面题有:“中国革命领袖李大钊同志之墓”
碑背文字为:“李大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最忠诚、最坚定的信仰者,他在1921年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并实际领导北方劳动人民为自己的利益和全阶级的利益而斗争!”
1925年至1927年中国革命的爆发,使民族资产阶级国民党无耻地向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投降,在帝国主义的直接指挥下,于4月6日发动大规模反共活动,勾结张作霖搜查苏联大使馆,逮捕李大钊同志等80余人,并于4月28日在北京地方法院看守所与20人一起被绞死。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为中国反帝和土地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为无产阶级战士树立了最有力的榜样!中华苏维埃和红军的巩固和壮大,也是惨烈牺牲的同志们的巨大牺牲的结果!
1933年4月3日,北京公民革命团体在香山万安陵园为李大钊同志举行了公葬。
这块石碑50年前与李大钊烈士的灵柩一起埋葬,直到半个多世纪后的1983年重建李大钊烈士陵园时才得以重见天日,碑文由何逊同志撰写。
何逊,本名何长荣,1912年出生于九台市鸡鸣山乡何家窝堡村一个地主家庭,193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何逊同志革命经历详见第一期)。
何逊少年时在家乡读书,1927年转学到吉林市读初中,经常阅读李大钊同志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在李大钊同志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李大钊同志逝世那年,何逊15岁。一天,语文老师像往常一样走到讲台上,告诉学生:“我被学校开除了,今天是最后一节课。”在这节课上,他讲了李大钊烈士的事迹。李大钊烈士的英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何逊的脑海里。 1932年,何逊来到北京大学法律系学习,并加入中共对外组织河北省互助会,任秘书、宣传部长等,负责编辑、印刷互助会主办的《小真报》。
1933年春,李大钊夫人赵仁兰带着子女从河北来到北平,打算将李大钊的灵柩安葬,灵柩已安放在宣武门外妙光阁。当时,鲁迅、李四光等一百多人捐款安葬。中共河北省委、北平市委决定利用这个安葬地举行群众性追悼活动,并指定河北互助会负责具体安排。当时年仅21岁的互助会书记何逊同志接受了撰写碑文的任务。当时的条件不允许进行大量的材料收集和查阅他人材料。何勋凭着此前对李大钊烈士的了解和手中仅有的材料,考虑再三,最终写下了上面记载的碑文。几经周折,才交给北师大学生、共产党员王勋时刻制此碑。下葬当天,石碑被装上马车,盖上棉絮、放上花圈,跟随送葬队伍,避开检查,送到万安公墓。但无法公开竖立,只好随棺材下葬。墓前安放着北大教授刘半农亲笔撰写的墓碑。
1983年10月30日,李大钊烈士陵园落成时,何逊正在北京治病,应邀出席落成典礼,与李大钊儿子李葆华并肩站立,与中央领导人共同缅怀先烈。在落成典礼上,荣高堂同志把为李大钊烈士撰写墓志铭的何逊同志介绍给胡耀邦同志。
烈士陵园还请了负责筹备李大钊葬礼的王乃田先生来画这幅画,并请何勋为这幅画作诗一首。何勋收到王乃田先生的画作《松树》时,已经奄奄一息。然而一股强大的力量让他挣扎着爬起来,把对李大钊烈士和党的深厚感情全部投入到笔下,写下了《参加李大钊烈士陵园开园典礼感想》这首诗:
墓地五十年寂静,红叶秋风轻如烟。
从太阳升起开始,歌颂崇高的纪念碑便直冲云霄。
七天后,1984年3月7日,何逊同志在长春病逝。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