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模式移风易俗释放红利
简单婚礼在文化馆、创意园区举办,集中守灵中心减少丧葬费5万元左右。老人用生日的钱铺路、修桥、助学……如今在温州,曾经被市民诟病的婚丧嫁娶奢侈浪费的风俗已经改变。
2月17日,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市长姚高员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到,2018年我市深入开展移风易俗主题活动,带动全社会形成了文明勤俭的新风尚。
据悉,自去年8月开展移风易俗改革专项行动以来,我市开展简朴婚礼、简朴葬礼等移风易俗主题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去年底,全市新人举办婚礼9620场、简朴葬礼25244场,节约社会资金47.23亿多元。移风易俗“温州模式”正在逐步成型。
在文化馆和创意园区举办婚礼正变得更加简单
去年底,温州218创意园举办了一场新居民集体婚礼,新婚夫妇还特意在五马街、禅街驻足拍摄婚纱照。
长期以来,婚丧嫁娶风气盛行。作为全国“移风易俗”试点地区,针对群众对遏制婚丧嫁娶风气的迫切愿望,今年8月2日,我市两办印发了《温州市移风易俗年改革行动方案》,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年的移风易俗年行动计划。紧接着,各县(市、区)纷纷响应,相继召开深化移风易俗改革推进会,出台了新的婚丧嫁娶条例,对宴席桌数、价格、人情关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记者了解到,全市已有百余家酒店推出3000元以下婚宴套餐,如华侨饭店、云天楼宾馆等均推出喜庆简约的“瓯菜”婚宴。除酒店常规的简易婚宴外,鹿城、龙湾、文成等地也成功举办了各具特色的集体婚礼和简易婚礼秀。
去年8月中旬,都市青年蔡志坚与爱人在华侨饭店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婚宴,每桌菜品2800元,没有婚礼游戏。除了公职人员带头,温州新居民也加入了新办婚礼的行列。
去年底,温州218创意园举办了一场新居民集体婚礼。当天中午,6辆装扮成社区巴士的婚车从创意园出发,巡游人民路、解放街、江滨路等主干道,并在五马街、禅街停留拍摄婚纱照。新郎程志强说,婚礼简单、有仪式感,非常有意义。
“各级党委、政府和群众团体要积极倡导和组织这种有意义的婚礼形式。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引导群众参加各种集体婚礼,还要为群众‘站出来’,成为新型婚礼的倡导者、实践者和参与者。”市政协委员涂继霞说。
除市区外,各县(市、区)也不断推出特色婚礼,如文成举办130多场“礼堂里的传统婚礼”活动,乐清市丹溪镇思溪村建成全省首家4D无水视觉家庭宴会中心。
2月14日,一场新式婚礼在文成县雨湖镇新建的碧藤文化馆拉开帷幕,一对新人在这里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仪式。“我们把婚礼搬到了文化馆,只邀请了近亲,摆了不到10桌酒席。婚礼结束后,儿子、儿媳妇都很满意!”新郎的父亲胡也平说。
市政协委员、平阳木偶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梅春认为,在文化馆举办婚礼正逐渐被年轻人接受。她建议,在文化馆举办婚礼要根据不同村落的文化特色,采取“一村一品”的方式,让文化馆举办的婚礼有更多“独特”的文化气息,而不是千篇一律。另外,如果一些村落有闲置的绿地,可以给年轻人使用,让他们发挥想象力,举办环保、有创意的婚礼。
据悉,截至去年底,我市持续推进文化馆简朴婚礼、农村婚宴套餐活动,全市已举办文化馆婚礼1200余场,攀比、浪费的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
殡仪馆集中守夜、网上追悼会……简易葬礼深入人心
去年底,经过近一年的建设,乐清市虹桥镇溪东村的一条山路终于开通。这条路的修建资金很多都是当地居民自筹的,其中有一笔特殊的捐款——村民连文生的爷爷去世后,办了一场简单的葬礼,把攒下的15万元全部捐给了村里修路。
“我爷爷去世前特意嘱咐,葬礼不能铺张浪费,所以整个葬礼只花了五六万元。把省下来的钱用于慈善事业是最好的选择。”连文胜说,以前办一场葬礼的费用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让很多家庭难以承受。新政策的出台,大大减轻了普通百姓的负担。
乐清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副主任南云说,乐清风俗习惯转变带来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非法占道办丧事等旧习不复存在,城市面貌更加美丽;丧亲家庭丧葬费用大幅减少,民众守法意识和好好过、轻葬观念得到加强。“目前,丧亲家庭平均丧葬费由40多万元降到7万元左右。今年实行集中办丧事,每户可减少丧葬费5万元左右。”南云说。
乐清殡葬风俗整顿只是温州风俗改革的一个缩影。就全市范围来看,我市已建立事前通报、事中跟踪管理服务、事后监管等制度。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创新惠民举措,加快推进市县两级殡葬服务中心建设,全面推行“集中殡葬”制度。
此外,各县(市、区)积极探索开展网上追悼会,出台贫困人员免费安葬政策,对树葬、花葬、海葬每人给予1000至8000元不等的奖励,鹿城市推出全省首个生态修复纪念公园“颐园”,龙湾区试点“一站式”殡葬服务。
今年“两会”上,市人大代表、瑞安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副主任苏利索说:“为了让移风易俗更加深入人心,保护生态环境,要继续大力推行海葬、树葬。”
长寿桃基金、爱情基金……温州正在改变习俗、创造新潮流
1月18日上午,永嘉县黄田街道埭下村一片热闹。7位过生日的老人响应移风易俗的号召,不送寿桃、不办寿宴,而是捐出20余万元寿礼金,在村里修建公益长廊。这一善举在当地成为传奇。
“我们捐资修建长廊,能给乡亲们创造一个休闲、运动的好地方,也能让后人记住我们。”70岁寿星代表包英高说,比起以往发寿桃、摆酒宴,这更有意义。
这一新风气已成为共识。在永嘉桥头,该镇“寿桃基金”成立三年来,已获得近300位老人的1000多万元资助,办大寿宴的现象基本消失,为群众节省了3000万元的寿宴开支。
永嘉县移风易俗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说,桥头长寿桃基金引领的社会新风尚,正辐射和影响着周边及周边地区的群众。桥头一些年轻人受老人影响,捐出订婚钱,成立“爱心基金”;去年,永嘉岩滩源头村甚至把为老人庆生捐款写入了村规民约……
无独有偶,在潞城市藤桥镇雅洋村,也有类似桃花基金模式的村子。陈永乾先生八十岁生日捐款3000元;黄明金先生八十岁生日捐款3000元……藤桥镇文化馆里的一面荣誉墙,详细记录着村里老人的生日捐款情况。
绫音村党支部书记陈忠平说:“我们村从来没有鼓励过60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经过村民商量,大家一致同意,每位老人过生日最多可以捐3000元,这笔捐款将由村老年协会管理,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和集体活动。”
去年市政协委员沙静就提出过一个建议,要求改变这种风俗,“相比于鹿城、乐清开创的婚丧嫁娶新风,这种寿桃基金在节俭方面又进了一步,直接从奢侈变成了慈善。”
沙静说,她很高兴看到,城市移风易俗的星星之火,渐渐燎原,越来越深入人心。(记者 黄文英 黄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