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丧葬文化
古代丧葬文化
在丧葬文化中,丧葬礼仪是指人们在丧葬活动中遵循的程式化的行为规范,狭义的仅指丧葬安排中的行为规范和语言规范,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丧葬文化礼仪。
在丧葬文化中,葬礼是指人们在丧葬活动中遵循的形式化的行为规范。狭义的葬礼仅指葬礼安排中的行为和语言规范,即人们所说的丧葬文化礼仪。广义的葬礼还包括对葬式、谥号、陵墓、寺庙、碑文、祭祀、神具、随葬品等的规定。但人们通常所说的葬礼都是狭义的。
葬礼既然是生者所为,就必须由生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设计。葬礼的原始心理基础是灵魂不灭,或者说死者还活着,由此产生对死者的畏惧与爱戴的双重情感。但不管怎样,死者都不会再复活。人们要把死者(灵魂)送往另一个世界,尽力让他们在那里过上富足的生活,以表达内心的感受,给他们的尘世生活带来益处,这就是葬礼的目的。
这是原始时代葬礼最普遍的基础,即:从灵魂不灭到恐惧与爱的双重情感,再到以某种形式将死者送往另一个世界。其中,灵魂不灭构成了一切葬礼和活动的哲学本质。显然,它在世界上的普遍性是毋庸置疑的。
通过仪式让死者的灵魂顺利到达另一个世界,这叫送别。无论是古代的埋葬死者、救魂仪式,还是现代的追悼会,似乎都表明了生者的认可:死者的生命通过这些仪式安全地从生过渡到死,也就是完成了人生最关键的一段,与死者断绝了关系。生者为了避免被牵连到阴间,创造了许多丧葬禁忌,比如送葬时打破碗、送葬回家时不回头、抱遗像要反方向等。其文化意义就是关闭通道,防止死者与生者无休止地纠缠在一起,妨碍生者的幸福生活。
至此,我们完全是在寻找人类葬礼本义的心理基础,而抛开了社会因素的影响。进入文明社会,葬礼作为一种社会杠杆的意义越来越明显,或者说社会给它增添的尘埃更多。葬礼是葬礼操作中相对固定、程序化的行为规范,其意义在于协调人们的葬礼活动,使这种活动有章可循,达到有序、统一。这样,人们在情感、心理、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才能达成共识,相互交流。因此,在任何时候,葬礼的社会意义都不能低估:主观上它有助于人们保持心理平衡、进行社会教育,客观上起到社会整合、社会联结的作用。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稳定,取决于它的凝聚力;凝聚力的基础是文化认同;葬礼作为一种文化,起到强化文化认同的作用。
葬礼从属于相应社会的一般文化,因此,从一个社会的一般文化(尤其是生死观)中,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该民族葬礼的大致情况。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葬礼中窥见一个民族的一般文化背景。每一滴水都能看到太阳。此外,通过葬礼,我们还可以了解一个民族、一个时代。
中国古代丧葬的基本特点由于人类的共性,各民族在丧葬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中国古代独特的农业地理条件和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如前文所述),中国传统葬礼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儒家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周文化,并自成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葬礼渗透着儒家精神,形成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葬礼的基调;同时深受宗法制度、祖先崇拜、大农耕社会、高度中央集权国家等因素的影响。其总的原则是:视死如生,视死如生。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葬礼的一些基本特点,即:重孝、明宗法、突出等级、葬礼隆重、丧葬隆重。此外,道教、佛教思想也对中国传统葬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所谓重孝,就是把葬礼作为弘扬孝道的重要内容。
明宗法,是指人们认识到自己所属的宗法关系(网络),以及在这个关系网中自己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中国古代的丧葬活动,基本都是在宗族内部进行的,丧葬的规制,因人们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而有所不同。
表明死者的社会地位。它不仅表明死者的社会地位,所谓“生享富贵,死丧荣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死最高追求;也表明死者家属的社会地位。
大丧厚葬。大丧是指葬礼隆重,丧期长(也称守丧期长),厚葬是指棺木繁多,随葬品多,坟墓高大。这样,丧葬费用自然是巨大的。由于葬礼是全面展示生者社会地位的一种方式(机会),而中国社会的环境又允许和纵容这种消费,所以大丧厚葬的习俗历朝历代都有,久而久之就成了传统。也就是说,只要中国社会有几十年的和平,就有可能走向大丧厚葬。
上文说了,厚葬与儒家有关,但不能简单地认为提倡厚葬就一定是反对儒家的。儒家讲重生,重生讲教化,送死也是为了重生,所以葬礼历来极其重要,葬礼繁多,是同时代世界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但与厚葬并不一定有关,这在上卷已谈过。中国古代葬礼蕴含着最复杂的社会意义,是一套最有条理的系统规矩,现存最早见于西周《三礼》。后世各朝代虽有得失,民亦有变,但基本精神未变。
葬礼在任何社会都是必不可少、有价值的,人们不能像扔死狗一样对待死者,这样会导致社会精神分裂。但中国社会的葬礼却往往走向了反面,成为一种极端形式主义,为了形式而形式,纯粹是为了让活着的人炫耀。这无疑需要改革。
中国古代的坟墓堆土葬礼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国古代的埋葬方式有很多种,有崖葬、海葬、土葬等等,其中土葬是传统中原王朝最常见的埋葬方式。
在古代中国,由于长期处于农耕文明,人们崇尚安息。在历史的进程中,出于对死亡的崇拜和敬畏,人们越来越重视坟墓。
但说到埋葬,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坟墓上会埋着一小堆土?这个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事实上,今天我们熟悉的丧葬习俗,实际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在原始社会,直到开始形成体系化的文明,出现所谓的王朝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古人都不太重视丧葬问题,那时候的人往往都是直接埋葬在地下,没有棺材,没有坟墓,只是把尸体埋掉而已。
但在周朝以后,开始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据《周书》记载,周朝时期,普通百姓仍保持着将死者直接埋葬在土中的习俗,而周朝的诸侯和天子则被允许修建坟墓。所谓的坟墓,就是指地面上的土堆。
丧葬文化的变化其实主要得益于生产力的进步。
因为在原始社会,人们物质极其匮乏,也没有严格的阶级区分。所以当时很多原始人经常使用墓地,一群人埋在一个坑里。但在周朝之后,奴隶社会开始逐渐发展到顶峰,阶级开始严重分化。作为奴隶主贵族,为了显示自己的非凡,必须将自己与普通平民或奴隶区分开来。因此,墓穴和坟墓的区别开始出现。
春秋战国以后,随着原有奴隶社会的逐渐解体,周朝的礼制开始不再沿用。很多平民开始效仿贵族,在自己的坟墓上修建一个小土丘。我们所认识的坟墓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渐出现的。
后来到了秦汉时期,特别是汉代,丧葬文化开始空前繁荣。
尤其是在汉代,因为当时汉朝实行一种叫举孝廉的制度,通过比较谁更孝顺来选拔人才,为了表示自己更孝顺,当时的人们常常不惜代价修缮祖先的坟墓,据有关史学家考证,在最繁华的时期,汉朝三分之一的国家财富都埋在地下。
这就是为什么三国时期曹操在军费匮乏的时候,就把目光瞄准了这些地下墓穴,没别的办法,因为里面的好东西太多了。
后来随着朝代的更迭,我们的丧葬习俗也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变得越来越复杂。比如坟墓的名称就极其复杂。帝王的埋葬之地叫陵墓,贵族的埋葬之地多叫墓,平民的埋葬之地则叫坟或墓。
另外,对陵墓土丘的高度也有严格的要求,皇帝的陵墓最高可达九丈,但平民百姓如果超过了一定的标准,就会被视为违反礼仪,受到严厉的处罚。
古代的丧葬流程是怎样的?
1.小葬:清理遗体,穿上寿衣。这一步要尽早做,有时甚至在遗体死亡前就要做。因为几小时后,由于肌肉细胞死亡,四肢会变得僵硬,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革制成,因为传统认为死者会转世为动物。
2. 宣告死亡:向远近亲朋正式通告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死亡的形式和顺序通常有严格的规定。
3、参加丧事:亲朋好友从外地赶来参加丧事,带来礼物、礼金、丧联、花圈等。
4、留尸:又称临时安葬,将遗体放在灵堂数日,等待亲友前来送葬;也有助于确认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以是家中的房间,也可以是临时的灵棚,也可以是殡仪馆的专门房间。灵堂内备有悼念幡、死者遗像、死者的食物(供品)、香火、蜡烛、纸钱等。另外,如果死者暂时不能正式下葬,则将棺材存放在寺庙或其他地方,等待日后安葬,也可称为留尸。
5、守灵:守灵期间,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轮流在灵堂守护死者,接受送葬者的哀悼。整个葬礼期间,死者身边的晚辈(称为孝子、孝女)都穿着未缝制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短上衣,腰间系草绳或麻绳,脚上穿草鞋,称为丧服。
6、土葬:在家人面前,将死者放入棺材内,盖上被子,用钉子封好。富裕家庭可能使用棺材和外棺来放置随葬品。
7、丧葬:棺材运到墓地下葬。丧葬仪式以孝子砸陶罐开始,称为“砸罐”。孝子举“引魂幡”带领送葬队伍,乐队奏乐。送葬途中分发纸钱。下葬仪式由风水师协助。
8、烧七:下葬后,亲友每隔七天到墓地祭拜,焚烧纸钱,共祭拜七次,共祭拜四十九天。还有类似招魂、焚烧纸钱等活动,称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仪式称为“破七”,标志着正式葬礼的结束。
9、五七:在北方地区,三十五日这天,传统上称为五七。女儿做纸葫芦,煮一碗面,俗称五七开锁。民间信仰说,五七前要把死者锁在某个地方,把死者打开,然后死者才能坐在葫芦上,渡过河流去西方极乐世界。
10、孝道:按照儒家传统,孝子要守父母墓三年(三岁之前,大家基本不离开父母的怀抱,这三年是感恩父母的,很多村落都是这样形成的)。这期间,要避免应酬、饮酒、吃肉、与配偶同房等。
11、牌位:家属用香、烛、供品,向刻有亡者名字的牌位供奉。
12、扫墓:清明节(介子推在这一天去世)亲朋好友修葺、打扫坟墓。
以上内容指 - 葬礼
中国丧葬文化有很多细节,什么身份的人死后可以入棺材埋葬?
棺材在古代丧葬文化中占有极高的地位,同时也区分了平民百姓和官僚阶层,能入棺葬的至少都是文人、官员级别的人物。
很多人应该都知道“棺材”这个词,但如果要解释它是什么,大多数人都会说是棺材。但其实棺材里的棺材是棺材,而棺材则是另外一回事。棺材是覆盖在内棺上的物体,用于存放棺材。棺材分为棺座、棺壁和棺顶。形象上和棺材一样,都是长条形的箱子,棺材的作用是保护木棺不腐烂。
根据考古发现,棺木的规范化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但至今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或相关文物证明棺木真正开始使用的年代。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棺木出现在《礼记·檀弓上》中,其中对春秋时期的棺木做了简单的记载。但根据最新的研究,在龙山文化中,已有木棺用于氏族首领的葬礼,但由于记载数量极其稀少,棺木的使用是否已规范化仍值得怀疑。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阶级划分,在人们最为看重的丧葬文化中,同样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阶级划分。早在周代就制定了较为详细的阶级丧葬制度,后世的丧葬礼仪也由此发展而来,甚至很少改变。《周礼》中记载,天子二椁五棺,诸侯一椁三棺,达官贵人一椁二棺,士人一椁一棺,庶人有棺无棺。甚至棺材的厚度、材质等都划分得十分详细。
到目前为止,考古学家已从各地发掘出无数棺木,种类繁多,有石棺、玉棺、木棺、铜棺。虽然棺木的造型大致相同,但外部装饰却大相径庭。有的干净光滑,有的形似房屋,有的雕刻有图像,有的极其华丽。相比较而言,王公、帝王的棺木最为豪华,棺木与棺椁之间的陪葬品也较为丰富。相反,其他棺木则只是普通的棺木。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的棺材制度深深体现了封建时期各个阶级的严格划分,即使人死了,仍然有棺材来明确显示死者的身份和阶级。
丧葬礼仪有哪些?
亲属邻里聚集在一起,一般同辈跪拜四次,晚辈跪拜四次,然后哭泣。孝子跪在神灵旁边致敬,女儿儿媳则常常哀号哭泣,有声有节,节奏分明。最后,屈右膝致敬,称为“谢孝”。
旧时,富商巨贾或官僚要办丧事,都会聘请大商行的经理或有办丧事经验的人来办丧事,并设立会计所,聘请会计,负责全部丧葬收支,包括收受纸盘、钱币、帐幔、挽联、挽词、挽诗、匾额等丧葬用品。
孝子跪地,双手撑地,尽心尽意地行告死之礼。民国初年,人们多以鞠躬行礼。现今,有些人仍行单膝跪地、鞠躬行礼之礼,也有以门帖、挂纸钱等作为告死之礼,甚至有人在报纸上刊登讣告。但祭旗、告白、横幅等,都已不见踪影。
附加信息:
丧葬习俗介绍:
古时的丧葬习俗,根源于灵魂不灭的古老观念。人们相信人死后会去阴间,因此希望逝去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能找到幸福安宁,保佑家人兴旺发达。因此,葬礼和埋葬尽可能隆重,葬礼精心,对待死者如同对待活着的人一样,讲究排场和仪式。这在民间俗称“办丧事”。
人们不惜一切代价筹措丧葬费用,甚至倾家荡产,同时丧葬习俗、仪式繁琐复杂,贫富差距明显,成为富商巨贾、官员之间博弈、奢华竞争的一种形式。
它的传承轨迹其实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们经济能力、观念的不断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在传承过程中由繁而简,又由简而繁,并根据自身的需要演绎旧俗礼仪。
葬礼:
人死了,就叫“过世”、“离世”,俗称“落魄”、“逝世”等。人要死或已经过世,家属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东门外的天后宫请茶师。茶师是专门帮人办红白喜事的人,又称“茶馆”。旧时天后宫里有间大殿,是茶馆的办公处。
掌管人有几个,每个人带几个徒弟,这些人负责并掌管全城城内所有城镇居民的红白喜事,城内又划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区域内的红白喜事由掌管人各自负责。
只要收到死者家属的消息,他们就会按照区域分工立刻开展工作,即通知棺材房、帐篷店、租赁店、造纸店甚至宴会厅等相关业者为死者准备殡葬用品,并进入死者家中协助办事,直至下葬。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