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仓公相传医书:《天会医蘅》正式出版

2024-05-11 -

2012年,成都天会镇老官山汉墓出土了大量医简。 由此启动了多部门推动的“天会医简”的研究和编撰工作。 经过近10年的努力,《天会医简》已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 今天下午(20日),《天慧医学简报》编写出版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柳林校区举行。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医书_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_成都老官山汉墓墓主人

图片:文物出版社

四川首次发现竹简

由于成都平原为冲积平原的地理特征,地下保存竹子非常困难。 过去,四川出土的文物中并没有发现竹简。 2012年7月,成都天会镇老官山汉墓三号墓出土医简930余篇,共2万余字。

老官山汉墓考古不仅是四川发现的第一座竹简,也是继三星堆、金沙遗址之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 这一发现使成都地区成为我国又一个出土汉简的重要场所。 出土的简牍根据发现地点和简牍内容,最终被命名为“天会医简”。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医书_成都老官山汉墓墓主人_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

2013年12月16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出土的竹简被用特殊溶剂浸泡。 方便日后储存。包太亮 摄

与医简一同出土的还有精美的木漆经络图,比宋代针灸铜人早一千多年。 对研究中医经络针灸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天慧医学总结集团成立; 2019年,全国首家出土医学文献文物研究所成立。 研究团队经过近10年的研究和编撰,反复考证证明,《天会医简》是司马迁《史记·扁鹊、苍公传》中名医扁鹊、苍公所传下来的医书。 ,是汉景帝时期从齐国传入蜀地的。

虽然此前甘肃、湖南等地也或多或少出土过医简,但《天会医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古代医学文献。中国。 不是一本单一的医书,包括《脉书·上经》、《脉书·下经》、《倒顺五色脉藏验灵》、《会理》、《针灸》、《六十论治》 《疾病与气汤法》、《经络》、《马治书》等8种医学书籍,内容涵盖经络、脏腑、腧穴、针灸、治疗马病等,以及许多至今仍在流传的古方今天使用。

成都老官山汉墓墓主人_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_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医书

图片:文物出版社

从考古发掘到编撰出版,历时十年。 《天会医简》一次性发布了所有与医学相关的信息,包括红外扫描图像、可见光彩色图像、反印图像、说明文字、漆经简等。 《天会医简》所体现的中医经典理论体系表明,至少在汉代之前就已经存在较为完整的中医临床诊疗体系。

实际的医疗记录仅在两个地方公开展示。

天会医简中发现了几个“外席”的名字。 经过深入查阅西汉早期文献,现已确定“外喜”就是传说中的名医扁鹊。 《扁鹊遇蔡桓公》早已成为中学语文。 教科书中的著名文章。

成都老官山汉墓墓主人_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_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医书

天会医简上的“杝西”二字。

《天会医简》内容多为色脉诊法和针灸原理,与扁鹊医学一脉相承。 此外,还发现了有关“五色脉诊”的内容,这是扁鹊医学最突出的标志。 扁鹊学派失传已久的医学经典重新出现在世间,这在中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据中国出土医学文献文物研究所所长刘昌华介绍,《天会医简》从时间上看,比《黄帝内经》早200年左右; 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多见于《天会医简》。 《黄帝内经》中的一句话被翻译成一篇甚至两三篇文章。 因此,可以说,《黄帝内经》实际上是一部解释天会医简的著作,是一本“解释之书”。

刘昌华感慨道,“自从开始研究《天会医简》以来,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里面的很多内容历久弥新,很多常见病的方剂仍然有价值。” 此次出版的《天会医学简报》刊登了全部医方,其中一些方剂思路独特,其临床应用潜力有待进一步研究。

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_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医书_成都老官山汉墓墓主人

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展出的《天慧医光》实体书。 齐凌 摄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严劲松表示,由于竹简数量较多,且修复工作时间较长,目前还无法公开展示全部医简并与公众见面。 “全家福”的形式。 目前,成都博物馆和成都考古中心展出的116份天会医简都是出土文物。 在这两个展览场馆,市民可以亲眼目睹中医药历经两千多年的神奇。

红星新闻记者 蒋庆成 奇灵 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