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三层怀旧
文:君山听雨
祖屋
祖屋建于哪朝、年月,也不清楚是哪位祖先建造的。我只知道祖屋已经很旧了,顶上耐火砖的墙壁已经变成深褐色,屋顶的檩条也腐烂了。从下往上看,还能看到蜂窝状的虫眼,数量至少有一两百个。已经很多年了。
乡土散文:三层怀旧
祖宅里住着二十多户人家,都是刘氏后裔。祠堂上下厅堂宽敞,可举办二十个宴会。家里的婚丧嫁娶,过年过节的花鼓戏、皮影戏,都在这个大厅举行。
祠堂不能说是富丽堂皇,但从四根巨大的圆柱、神龛两侧无数的牌匾、精心雕琢的门窗,可以看出祠堂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
那一年,我们祖屋里春夏秋冬相继诞生了四个男孩。我就是其中之一。母亲在那个温暖的冬日午后生下了我。妈妈后来说冬天不太冷。妈妈生孩子的时候,冬日的阳光很温暖,我的哭声让她松了口气。由于我出生时就很瘦弱,又出生在祖籍,所以父母给我取了一个没有诗意的名字,大概是希望祖先保佑我。尽管我在中学和工作时曾多次尝试改名,但我仍然没有改名。
小时候,经常听家里的老一辈说起我们祖籍的“光辉历史”。他们说我们这个大家族有好几个县官,祖屋神龛两侧的牌匾就是证明。奶奶还告诉我,其中一块牌匾是我们十六代祖当官时,朝廷赐予的。那只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门前池塘边的上马墩,也是他光荣归来的地方。当时成立的。长辈们给我讲这些故事,也许是希望我好好学习,追随祖辈的脚步。
我的父母对我寄予厚望。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如果家里没有书,我就会找到父亲的《夜歌》并背下来。记得我开悟读书的那天早上,妈妈就带我去祖居的神龛,给我烧香磕头。我和妈妈跪在神社前。妈妈嘟囔着什么,我却好奇地看着那块油漆剥落的牌匾。后来,妈妈每天早上都会在神社前跪下。也许是母亲的虔诚感动了诸神。果然,我的记忆力超凡,阅读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小时候,祖籍里几个和我同年出生的朋友都没考上,我却以全大队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公社小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祖屋失去了尊严。祠堂被搬迁,牌匾被大队革命委员会拆掉烧成灰烬,墙壁上贴满了厚厚的灰泥,墙壁正中用红漆写着一个巨大的“忠诚”二字。所以每天,大队的老乡都会早上到老祠堂请示,晚上回来汇报。晚上,大队的男女老少就在祖屋的大殿里跳粽子舞、唱样板戏。此时,祖屋已成为村里的政治中心……
后来,因为我家的墙是倾斜的,空间狭小,我们就搬到了另一个地方,盖了新房子。几年后,我也离开家乡,进城读书,吃“皇粮”,结婚创业。我回家乡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我对祖籍变得淡漠了。我只知道祖屋里住的人有的搬家了,有的在原来的基础上盖了新房。但每次回家,都得匆匆来去,根本没有时间去看看祖屋。几年前的春节,我回到家乡,在那里住了几晚。多年前,当我走近祖籍时,我着实感到惊讶。祖屋已不复存在。如今,偌大的祖屋遗址上,新建了许多建筑。与我同年出生的三位儿时好友的建筑更是非凡美丽。他们并不比城里的人好多少。这里的房子很穷。
我在故居前徘徊,寻找儿时的梦想……
乡土散文:三层怀旧
桐子花开
我的家乡有很多山,四面八方的山坡上都长着很多油桐树。油桐树生命力旺盛。只要你在阳光明媚的山坡上种下一粒种子,明年就会长出一棵新树。不用施肥,不用浇水,否则几年后就郁郁葱葱了。油桐的枝条像伞,叶子又宽,所以树下总有树荫。夏季,人们在田间劳作,大汗淋漓的时候,油桐树就成了避暑、休息的好地方。
春暖花开的时节,油桐树不甘寂寞。在春风的吹拂下,洁白灿烂的花朵竞相绽放,把山坡、山脊染成了一片银装素裹。远远望去,黄土坡上就像星星点点。当孩子们唱起“穷人不该听富人的哄,油桐开花时播种”的民谣时,大人们就开始在春天犁地播种。他们从队的仓库里挑了一车种粮,按照传统方式放在门前的池塘里清洗,然后装进粮箱、粮桶,加温水催芽。粮食的品质影响着一年的收成。所以,长辈们在任何方面都不敢放松,晚上还要轮流看守种子,生怕天热的时候种子被烧坏,天冷的时候不发芽。在土壤里种植庄稼的时候,你也很有讲究。稻田要犁好几遍,泥面要平整如镜,种子要撒得均匀,所以这种农活都是由有经验的农民来做的。有一次,我在帮忙运粮食种子时,趁播种叔叔不注意,拿起半个簸箕,学着把种子扔了。结果有厚有薄。队长发现了,狠狠地责骂了我。从此我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夏天,油桐树的果子一天天长大。筒子的形状酷似少妇的乳房,所以古人曾说“筒子形似乳房,生叶而生,鸟儿喜在其中筑巢”。一些不知名的飞鸟经常栖息在树枝上,有的在树枝上筑巢繁殖。有时,当小鸡的父母飞出去寻找食物时,我们就爬上树,抓住刚孵出的小鸡,然后把它们带回家抚养。一不小心,小鸟被猫吃掉了,着实让我难过了一阵子。
乡土散文:三层怀旧
桐子是山区人民的经济来源。夏秋之交,树枝上挂满了油桐籽,村民们开始背着篮子到山坡上采油桐籽。桐子不是可以食用的水果。它的皮肤很坚固,即使掉落也很难破裂。因此,与梨、桃、李不同,油桐树更容易收获。只要抓住油桐树的树枝,用力摇晃,油桐树就会倒下。当然,也有少数顽固的油桐树,仍然生长在够不到的树枝上,不肯让人采摘。这也是给我们孩子的一份小礼物。大人们收完油桐籽后,我们就一棵又一棵地爬上油桐树,采摘剩下的油桐籽。我们还必须在油桐树周围的山坡上仔细寻找。我们发现了几棵大人没见过的油桐树。我们把它们装进篮子里,高高兴兴地拎到供销社采购站,换了几毛钱,装进了自己的口袋。我感到非常难过。说不出的高兴。
我离开家乡很多年了,又长期生活在城市里。我从来没有享受过油桐树荫,也没有享受过只花几毛钱采摘油桐籽的乐趣。然而,小时候和油桐一起长大的快乐时光却是那么令人难忘。 ,难忘。在春暖花开、油桐花开的日子里,我回到了家乡。我想去家乡的山坡上看看油桐花,去寻找我年轻时的梦想。我独自走在曾经来过无数次的山坡上,却不见油桐树影。山坡上长满了人高的马尾松树。我有点疑惑,这些油桐树到哪里去了?闲聊时,我问一位喜欢和我一起采桐子的同龄朋友,为什么桐子不开花?我的好朋友说,这些都是旧黄历里的。桐树现在在哪里?你以为现在的孩子们是不是也像我们小时候一样,为那几枚硬币而欣喜若狂呢?现在的孩子手里没有一个有几个伟人的脑袋。谁还在摘桐籽?童子能赚多少钱?现在赚钱的方法有很多!我不置可否地点点头,心里有些高兴,又有些失望。
砍柴
砍柴是山里人的一项重要活动,山里的孩子从小就会砍柴。
虽然我的家乡是山区,但家里人总是为柴火发愁。大人们长年在生产队忙着农活,砍柴的任务大多落在了孩子们的肩上。
山里的孩子从小就学会砍柴。砍柴的技术虽然没有那么复杂,但只要一担柴火、两根麻绳、一把斧头就可以操作。虽然是比较简单的体力活,但是砍柴还是有技巧的。熟练的人砍柴就像熟练的理发师剃头一样,砍过的地方不留一根柴火;但不善于砍柴的人,总是会丢掉它,而且砍到哪里,还是有很多柴火。草根。
砍柴
当我跟着哥哥上山砍柴的时候,我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起初,我只是帮弟弟拿着他砍成一堆的木柴。下山的时候,我给他分了一些柴火,减轻了他肩上的一些负担。后来我也得到了一把砍柴刀,跟哥哥学砍柴。哥哥见我兴趣浓厚,就一步步教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掌握了一些木材切割的要点。当然,由于我年纪小,力气不够,只能砍不粗不粗的柴火,但每次还是能砍一小担回家,足够家人做一顿饭了。长大后,我每天早上都会早起,和哥哥到几里外的山上砍一担柴火,然后再去上学。初中毕业的暑假,队里每个家庭都分到了一块柴火。哥哥要参加队伍的双劫才能赚工分,所以砍柴山的任务就落在了我的肩上。虽然我这个年纪的城里孩子可能还在妈妈怀里撒娇,但我却每天起早贪黑,劈好几担柴草回家。那是一个炎热的三伏天,太阳炙烤着山峦。我的衣服湿了又干,又干又湿,尤其是杉树上的松毛毛虫,一不小心就掉到了我的脖子上。起初,我抓住这个恶心的东西,吓得尖叫起来,但后来我就习惯了。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先用手捡起松毛虫,然后吐在脖子和脖子上,红肿、瘙痒就会缓解。
我在柴山上挥舞着砍刀,不知疲倦地砍着。过了近一个月,我终于把柴火收齐了。但没过多久,我的小腿上就长出了一个茶杯大小的脓包。小学毕业后,我即将开学,但我在家里的竹床上躺了一个月才能够下地,所以我只得辍学在家。
砍柴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夏季的烈日使人喉咙干燥、舌头干燥;冬天的寒风会导致手脚干裂、冻伤。但山里的人谁也逃脱不了这一责任。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要吃饭,冬天要穿单薄的衣服,生火取暖。这柴火一天也不能缺!
砍柴
那时,我在蜿蜒的山路上跋涉,在连绵起伏的山丘上挥舞着樵夫,体验着劳动的艰辛。我的左手五个手指上至今仍有许多伤疤。伤疤是我砍柴时留下的血迹。我们村有几百户人家。该旅已经封锁了部分山体。山体未封的部分无法解决全村的柴草问题。因此,我们常常要长途跋涉七八英里,去几个村庄。上共享的野山去砍柴。记得很小的时候,为了得到这座“野山”的砍柴权,村民和邻村的男人打仗,差点杀人。野山路很远,要走好几里山路才能到。挑着柴火爬山,虽然有点气喘吁吁,但并不觉得很累。但当你饿了,扛着柴火回家时,你的腿就像筛糠一样。我还在发抖,肩膀也酸痛。那种痛苦和不适,现在想起来还是有些后怕。后来我常常想:农村的孩子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这种痛苦呢?
然而,很多年过去了,家乡的孩子们真的摆脱了大山的束缚。他们很少再去山上砍柴了。村里大部分山林都被封了,家家户户的屋檐下堆满了成堆的木头。藕煤、烧煤已成为村民的时尚。当我回老家探亲时,哥哥告诉我,我的一些侄子已经长大了,还不知道砍柴是什么感觉!
显然,砍柴已经成为家乡人民的一段辛苦劳作的历史。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