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情】宜城:一个有着深刻印记的徽州乡村!
宜城村位于皖浙风景路1号歙县雄村镇。 剑江就像一条弧形的玉带,环绕着这座千年古村。 纵横交错的街道间,古色古香的村庄炊烟袅袅,构成了迷人的田园风光。
村口的一棵古樟树,向路人昭示着宜城村悠久的历史。 据村官胡建成介绍,村里最早以周姓最为盛行,故名周村,古时为歙县所在地。 隋末,王华迁新安县于五寮山,县治隶属郭,故改称“邑城”,以表大业成功。 又相传此地拟设县城后,此地称为“邑城”,后谐音“邑城”。 元三年(1310年),朱氏由休宁迁居惠西,逐渐成为主要姓氏。
走进村子,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和平年代的画卷。 宜城村因名人故居和传统民俗而成为徽州的象征。 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王茂印就去世于此; 宜城传统民间舞蹈钟馗因其原始质朴而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录制报道。
宜城跳钟馗
宜城钟馗舞起源于唐明帝的钟馗舞。 流行于明万历年间。 它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只有鬼,没有五毒。 主要以蝙蝠引路、驱五鬼、醉舞、喷火等形式。 表演以“跳”、“醉”为主,以壮观、浩瀚的气势奋力取胜,具有浓郁的原汁原味。
王茂印故居
王茂印故居位于宜城大街中段。 王茂荫,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歙县七子里人。 历任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工部尚书、人事部尚书。 他是我国第一位提出具有现代意义的金融理论的思想家,也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王茂印以正直、直言、敢谏而闻名。 他是众多古代徽州官员中最典型、勤政廉洁的官员。 因此,他现在成为了廉政教育基地。
1865年4月,当王懋音抬着继母的灵柩回到家乡七子里时,他的祖屋已被太平军烧毁。 王茂印选择举家迁往歙县城南5公里、涧江北岸的宜城村。 王茂印在这里只住了两个月,就于当年六月在此去世。
王茂印故居建于清代中期。 它是在王茂荫亲自监修下建造的。 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 具有清代徽州风格,砖木建筑结构。 共有三座相连的建筑物。 中间是正房“敦仁堂”。 门楣上悬挂“天官地”匾额,寓意“天官赐福”。
宜城除王茂印故居外,还存有朱氏宗祠、社宅、官堂、朱氏府邸(朱升为迎娶熊村首府曹香之妹而建)等残存建筑。曹巷,有108个城门)。 村里的巷子并不宽。 它纵横交错地贯穿了整个村庄。 走路的时候,我听到一些老故事,很兴奋。 宜城朱氏历史上人才济济,尤其是明朝永乐年间宜城富商朱永同。 他救助落水木商,捐资修筑浦口至渔梁古道,捐资赈灾。 人民群众的正义之举令人印象深刻。
宜城古树又一独特景观。 村口、社区房屋旁的古樟树已有四五百年以上的树龄。 它们具有罕见的形状。 每棵古樟树树冠重叠,枝干盘根错节。 其造型古老奇特,神气超然,令人心生敬畏。
这是我们第二次见到88岁的朱和庆先生,他曾担任过村支书,是最熟悉宜城历史的人。 朱老爷子带我们参观了仅存的朱家祠堂和胤禛祠堂。 在胤禛庙前,朱先生讲述了一个埋藏数百年的悲惨故事:明代富商朱永同的妹妹朱美娟(被村民尊称为“银真娘”), 18岁时与雄村李军订婚。 赖义成赶到时,坠马身亡。 殷贞娘终生未婚。 她和她哥哥一样热心慈善。 渔梁望仙桥就是她捐资修建的。 后人慕之,建祠纪念。 政府机关颁发“新安七祭”牌匾予以表彰。
走出村子,放眼望去,山坡上长满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树龄的板栗树。 宜城属丘陵地区,板栗树耐旱、耐瘠薄,适宜山地种植。 因此,板栗成为宜城村的主要经济作物。
为弘扬王茂荫求实诚信的精神,当地政府雕刻了王茂荫雕像,并修建了王茂荫文化园,以熏陶他的品德和影响力,代代相传。一代。
公园前是静静流淌的河流,河岸草茂盛,牛群悠闲地吃草……
旅游小贴士:
宜城古村落位于皖浙风景路1号歙县雄村镇。
1:杭瑞高速/G56(徽杭高速)歙县出口; 距宜城村21公里,车程约40分钟,经过S324、X006线。
2:京台高速/G3(鹤同黄高速)惠州区出口:经协榆大东路、X006线,至宜城村22公里,车程约42分钟。
3:游览路线:皖浙风景第一路——熊村——宜城村——村口古香樟公园——沿宜城主街走进村——银针寺——王茂荫故居——社宅(古樟群)——官堂——朱氏宗祠——王茂荫公园。 (宜城村民间有端午节跳钟馗的习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